3279公里,公路密度仅为0.86,每万人拥有公路为79.7公里,处于全省末位;全县二级以上公路只有208公里,占全县总里程的6.2%,仅占全市一、二级路1680公里的12.4%;而四级公路、等外公路高达2878公里,占全县公路里程的87.8%。二是出行十分不便。我县通往武汉和西安东西向的等级公路只有305省道,南北向的交通通道还没有,从竹溪到省城武汉辗转需要多个小时,从向坝乡到县城需要近8个小时。许多投资兴业者望路退却,众多观光旅游者望路止步,交通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前不久,我县6位老干部致铁道部领导的一封信,短短几天就有上万人踊跃跟帖,一个侧面反映了竹溪人热切希望改变交通闭塞现状的强烈心声。三是列养公路少。全县列入国家正式养护公路539公里,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6.5%,县乡道路主要依靠地方维护。四是年年修路年年没有好路走。近几年,随着水电开发的升温,公路复修任务十分艰巨,致使南部山区乡镇常年难有好路走,当地干部群众盼有好路犹如久旱盼甘霖。
(二)交通设施建设不够配套。一是站棚建设不配套。全县现有客运站9个,其中二级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1个,五级客运站7个,候车站棚115个。目前城乡公交车尚未开通,候车棚及招呼站还是个摆设。二是货运站场建设滞后。货运站场建设还在酝酿之中,因无固定停放点,货车、面的、麻木车沿街随意停放,秩序混乱。三是安保防护工程少。目前安装了安保防护设施的公路仅有71.2公里,险段、险桥较多,多数公路带病运营。四是备水沟建设没跟上。县、乡公路普遍没有修备水沟,致使公路排水不畅,一遇暴雨或连阴雨,公路就成了排水沟,好路被冲成了坏路。
(三)客运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目前从事短途客运的多数车辆档次低、车况差、设施简陋,安全系数不高,加上经营主体多、小、散、弱,抗风险能力低,经营行为不规范,拉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从事短途客运的个体业主,一方面享受政府购车补贴并拿着政府的燃油补贴,一方面想涨价就涨价,致使国家的好政策在群众面前大打折扣,老百姓得不到实惠。
(四)项目建设经费不足。一是项目前期经费短缺。目前,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等均需大量资金投入。经匡算,“十二五”规划编制及项目前期费用需要500万元,仅襄关公路竹溪绕城线一级公路项目五大要件、设计勘测、评审费等项目前期费用就高达300万元。二是项目建设资金紧缺。因地方财力有限,交通项目建设难以落实配套资金,工程建设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如龙王垭隧道项目建设,因页岩勘察不够准确,加之地方配套资金到不了位,项目缺口资金近2000万元。
三、建议意见
(一)坚持把“交通先行”落到实处。我县“飞机无场、轮船无港、火车无轨”,公路交通是全县人流、物流的唯一通道。特殊的县情决定了交通的发展是最现实的发展,交通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变化,交通的共享是最广泛的共享。交通问题不仅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发展交通事业就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全县上下应围绕“公路加速成网、干线提档升级、出行通达通畅”的总体目标,坚持把交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形成“党政重视交通、社会支持交通、全力发展交通、共同振兴交通”的强大合力,举全县之力大办交通,办大交通。
(二)抢抓“十二五”规划编制机遇,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十二五”交通规划编制应统筹考虑打通省级通道、完善干线网络、提升综合运力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布局,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引领资本、引领发展。一是应把便捷交通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