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青白江区第十期青干班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任何地方,即使是相同的资源,在其配置的过程中,都会形成"内向"和"外向"等价格体系.一个地方"外向的价格"集中体现了当地的"外向型消费链".外向型消费链的强弱,取决于当地有没有一个居于龙头地位的产业,以及这一产业运行状况的强弱.
感觉之二:苏州外向型经济模式具有"无可比拟"与"可以比拟"两种属性."无可比拟"的是苏州"地利";"可以比拟"的是大家共有的"天时"与各具特色的"人和".
任何经济模式的生成,都具有其必然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苏州外向型经济模式所具备的"天时","地利","人和",分别是:国家政策,苏州地缘,人文传统.
1992年,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的东风,苏州先后成立了5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工业开发园区".目前,遍布全市的各级各类工业开发园区,已经成为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坚实载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国务院于1994年2月11日批准成立的"中(中国)新(新加坡)工业园区".现在,位于"金鸡湖"畔的中新工业园区已以"洋苏州"的称谓三分苏州市区.
长江三角洲历来就是繁华之地,苏州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天堂"般的地缘,因此,苏州对于国外资金,国外人员,对外贸易,具有独特的吸引和承揽优势.
苏州的历史人文传统被苏州人称之为"水文化".表面解释是源于"东方水城"的声誉,深层的含义可能还有"上善若水"的自诩.据说,在历史上的明,清两代,全国100多名科举"状元"中,苏州人占据了20多个席位,这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苏州历史文化的发达,同时也赋予了全体苏州人一种心理的强势.在传统文化强势影响之下,苏州人的经济诉求也一直领先于全国各地.明末清初的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萌芽在手工业,缫丝业非常发达的苏州.按当今苏州人自己的分析,苏州"水文化"包含"勤劳","精细","包容","灵活"四大元素,并以"水文化"为根基,现在的苏州市拥有了这样四张"城市名片":"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文荟萃之地".
苏州"地利"是无可比拟的;苏州由地利而具备的对国外资金,国外人员,对外贸易的吸引和承揽优势也是无可比拟的.因此,从"地利"的角度看,苏州现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所能给予外地区人员的感觉,只能是"临渊羡鱼".
对于外地人来说,最具比拟性的,就在于自己与苏州人相比,在对"天时"的认知与把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的感觉是,苏州人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解比我们深刻得多,由此而产生的行动也比我们大胆,比我们快捷得多.苏州人说:"不管东南西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因此,早在1985年初,昆山市便开全国之先河,自费兴办了"国家级工业开发区".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当我们还在"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的时候,苏州市委,市政府立即着手向国务院,向江苏省申报各级各类工业开发园区,并明确提出这样一句口号:"拿到批文就是硬道理".在国家有关政策做出调整之前,苏州市先后拿到了5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工业开发园区"的批文,为今天的"苏南模式"以及苏州"外向型经济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苏州人以其"精细","灵活"等的传统修为,牢牢地把握了现时社会最大的资源――政策资源.
在"人和"方面,虽然苏州的人文传统一直表现着一种强势,但是,无论是"水文化"还是"蜀文化",无论是"鱼米之乡"还是"天府之国",在文化层面和感召力的强弱上,都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这就是我们可以"退而结网"的依据和希望.
感觉之三:苏州外向型经济模式造就了苏州现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浦江县小学教育考察团赴温州学习…
   市区第三批中小学校长赴上海学习…
   欧盟三国公务员培训学习考察报告
   中国医院代表团赴美学习考察报告
   加拿大草地畜牧业学习考察报告
   赴豫皖苏浙等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晋城两市学习考察报告
   华西村参观学习考察报告
   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
   赴延安学习考察报告
 
企业党风廉政安排
社区司法年度工作计划
县委创新发展讲话
营销公司启动大会主持稿
民政局开展安全生产管理讲话
高三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领导城乡环境整治会议讲话
全区农村会议上的讲话全面落实科…
新移民求职简历越具体越好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年洛江区教育局人事科小结
青白江区第十期青干班赴苏州
青白江区第十期青干班赴苏州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