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赴豫皖苏浙等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自发的感情,是史来贺当干部50多年来,赢得的民心.华西村农民别墅已盖到了第六代,但吴仁宝仍住在第二代的老住宅.吴仁宝现在应该有5000万元奖金,全部交给了集体.正如华西村标语牌上所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正是有了这些身先士卒,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领头雁",才带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了好的党风,村风和民风.
第四是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把上级政策与本村实际相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些村发展模式不一样,产业不一样,路子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刘庄走的是生物制药,它的附加值很高.南街村从"玩泥蛋"起家,到"玩面蛋",搞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走的是"依托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带农业,农工互动,共创幸福"的路子.华西村走的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之路,建立了冶金,纺织,三产为主的八大公司,均有相当规模和人才技术优势.他们"追求的不是造成百亿企业,而是造成百年企业",不搞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把精力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搞活壮大集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上.2004年,关闭了年产值1.5亿元,利润1000多万元的3个化工厂,另投资建立了日处理污水能力达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今年将在全部工厂实现"零污染排放",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永福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规划建设了村工业小区,现入区企业已达23家,用地230亩,其中已建成投产20家.同时在镇工业区建成21300平米的标准厂房,现已投入使用.耿庄村按照"项目带动,旅游拉动"的发展战略,经过全体村民民主讨论决定,以土地使用权股份化的方式,把全村土地集中起来使用,600亩地建农业生态园,500亩办企业.全村资产中集体股占60%,其余40%按土地使用权落实到户到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集体经济收入连续6年实现翻番.
第五是三个文明一齐抓,和谐发展――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先进村的精神文明氛围非常浓厚,提倡以德治村.华西村规定,只要老人过了100岁,直系新属每人奖1万.龙泉村本着"既要把群众带富,又把群众带好;既让群众物质富裕,又让群众精神富有"的"双带双富发展观",先后投资1500万元,完善,新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6所农民夜校10余年不停课,党员学习制度30年不间断,建有村办医院,各种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南街村提出"富裕不等于幸福,幸福包括富裕"的口号.刘庄经常开展以评选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倡导新事新办,树立文明新风.几十年来,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
第六是摸准上情,吃透下情,做好结合文章――坚持上级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南街村王宏斌的墙上有两句话"学习中央精神,倾听群众呼声".华西村吴仁宝提出:只听上级的群众可能有意见,光听群众的上级可能不满意,要既按上级要求办,又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把上级精神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所以需要对上级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和执行.同时,把群众的要求,本村的实际,现有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三,这次考察学习的几点思考
通过考察学习,不仅学到了经验,也看到了我们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上有差距.这些村在起步之初,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发展基础,都相对较差,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更多一些,更大一些.但他们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意识特别强烈.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想干,敢干,会干,干出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晋城两市学习考察报告
       华西村参观学习考察报告
       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
       赴延安学习考察报告
       接收同志为预备党员的报告
       党工委书记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报…
       模范表彰大会上的报告
       市民政局领导班子考察材料
       公务员考核考察材料
       镇党委书记同志考察材料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附表…
    科长党性分析材料范文
    运动会开幕仪式讲说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
    网络技术部年底工作汇报
    农村社保投保完善方案
    市物价局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规划
    驻村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新年文艺晚会上致辞
    党员两会基层就业人员思想汇报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有效解决发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