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赴豫皖苏浙等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察,再讨论交流,对照先进找差距,找原因,反思自身不足,增强了感性认识.
二,所考察先进村,企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豪情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成就了"红旗渠精神"和"刘庄经验"等一个个创举.参观考察的这些地方,原来的基础条件并不好,起步条件都比较差,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发展得很快 这主要得益于干部群众有一种困难面前不低头,不甘落后,负重奋起的创业精神,有一股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劲头,有一股瞄准一流,赶超先进的气势,在困难面前不叫苦叫累,不怨天尤人,不畏难发愁.大家在参观红旗渠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样大的工程真是一个奇迹".在当年的情况下,参加修渠的干部群众每人每天只吃半斤粮,吃不饱就挖野菜充饥,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苦干10个春秋,开凿了3000里长的"人工天河",结束了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的困境,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刘庄村的工业经济从土法生产拖拉机喇叭开始,从一天生产一对开始,到现在拥有医药,造纸,机械,食品加工等18个企业.华星药厂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0个分厂,集生产肌苷,青霉素,红霉素等几十种药品的外向型企业,年出口创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第二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些村的发展证明,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有一个为民务实的村班子和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才催发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成为实现率先发展的不竭动力.耿庄过去是有名的穷村,乱村,上访村.95年以耿瑞先为书记的新班子成立后,7名支委中的6名退伍军人,拿出自己的安家费共50万元,带领村民办水,办电,修路,建厂,集中精力谋发展.200*年全村实现总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300元.华西为全村党员干部定了规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在村级事务管理上,实行"村企分开,村务民主决策,依法行事",做到了凝聚民心先凝聚党心.刘庄要求干部"五带头",坚持"五免职"(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参加劳动,带头反对不正之风,带头联系群众,带头为群众做好事;以权谋私的免职,搞派性闹不团结的免职,弄虚作假争名誉闹地位的免职,对批评者打击报复的免职,工作敷衍了事的免职).南街村始终对党员教育抓得紧,要求严,按时开支部生活会,民主评议会.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学毛泽东著作,学雷峰,唱革命歌曲.正因为这些村有坚强有力的村班子,班子内部团结,心系群众,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才有文明富裕的今天.小岗村是农村联产承包改革的先行者,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却没有"胖"起来,就是领导班子不具备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刘庄,南街,华西之所以有跨越式的发展,就是都有一个一心为公,乐于奉献,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人."当干部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刘庄老书记史来贺常说的一句话.他在任50多年,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村里的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他拿国家干部工资以后,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时,他把高出的工资交到村里,当群众的收入水平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又只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里的一样福利.他以这种带头实干,不怕吃亏,不谋私利的精神,带动了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史来贺病故安葬之日,6000多人冒着"非典"自发地前来为他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这种群众的感情,这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晋城两市学习考察报告
       华西村参观学习考察报告
       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
       赴延安学习考察报告
       接收同志为预备党员的报告
       党工委书记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报…
       模范表彰大会上的报告
       市民政局领导班子考察材料
       公务员考核考察材料
       镇党委书记同志考察材料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附表…
    科长党性分析材料范文
    运动会开幕仪式讲说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
    网络技术部年底工作汇报
    农村社保投保完善方案
    市物价局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规划
    驻村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
    新年文艺晚会上致辞
    党员两会基层就业人员思想汇报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有效解决发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