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柑桔、意杨等经济林木,着力培育生态产业,打造秀美田园风光。三是庭院花果化。在人口聚集地修筑花坛460多个,在农户房前屋后开发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四周安装规格统一的栅栏4500余米,发动群众栽植香樟、紫薇、枸骨等观赏性花卉苗木和柑桔、桃树等经济林木共15000余株,装点美化农家庭院,构筑观光绿化带,一幅幅"树荫绿地、碧水鲜花、步移景异"的生态画卷初步绘就。
二、*县的基本经验
*县"清洁乡村"工程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推动。为认真贯彻落实去年在老河口市召开的全省推进"百镇千村"与"清洁工程"建设现场会精神,他们先后组织部分县级领导和乡镇、县直部门及村主要负责人赴老河口、洪湖和河南西峡等地考察学习,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组织专班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创建生态文化走廊,并将其作为县政府2009年全力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成立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专班下设规划、工程建设、综合和环境整治四个工作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办和落实。沿线5个村各明确有一名县级领导实行包村联系,为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规划带动。他们坚持把规划作为创建工作的"龙头"来抓,立足高起点,招标选择浙江大学亚欧规划设计院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创建规划以修编以后的《*县城市总体规划》和《鸣凤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沿线各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美化环境、增加景观,分段布局、打造亮点"的设计思路,对沿线8个重要节点进行精心设计。同时,按照分类指导、科学可行的要求,分别编制沿线村(居)民点规划、环境整治规划、绿化体系规划、景观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规划设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实现保护与开发、自然与人文、观赏与游乐的有机统一,为创建工作规范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部门联动。实行领导包村联系、部门分块负责、单位划段帮扶、企业对口支援、镇村组织实施,建立包保责任制,将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划分成11段,每段确定一个县直单位结对进行帮扶;每个村确定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对口支援;将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项目细化为18类,逐项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部门,实行分工负责,合力创建。
四是政策驱动。在建设模式上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捆绑使用、以奖代补。从增加财政投入、制定奖励政策、加强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生态文化走廊建设规划范围内的部分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充分激发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同时,将各部门向上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和各责任单位帮扶资金纳入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在不改变项目管理渠道和资金使用范围的前提下,集中用于生态文化走廊建设。据了解,他们平均用于每个村的建设资金达四、五十万元,帮扶单位和包扶企业认了大头,卫生设施、垃圾清运和栅栏全部由县财政拿钱,对花坛建设、房屋粉刷等,县财政给予奖励。
五是活动拉动。他们坚持以生态文明观念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增强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