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乡村"工程,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宜昌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我县在今明两年内完成"风茅路(*至*坝)、*路(*至*峡口)、*风景区专用路(聚鱼坊至*漂流的起点和终点)、泗溪生态风景区专用路(*至泗溪)"沿线的"清洁乡村"工程。这一要求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笔者于4月23日带领建设局机关、有关乡镇和村的干部前往*县就"清洁乡村"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通过看现场,查资料,听介绍,对*县的做法和经验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县的主要做法
今年,*县整合资源着力推进"远当公路"沿线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建设,连片开展村庄整治,示范推动"清洁工程"。这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纵向辐射鸣凤和花林寺2个镇5个村。我们沿途所见,公路宽阔平坦,路边房屋设计新颖美观,户户门前筑有花坛,园田围有栅栏,排水沟顺畅,每隔一段距离置有垃圾桶和垃圾屋,村容整洁,清爽明快。随便走进哪家农户院落,都见不到垃圾、污水、粪便、畜禽,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生机盎然。村庄后面林木森森,鸟语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留连忘返。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治路。公路宽阔平坦,畅通无阻,标识牌规范。充分挖掘楚文化、嫘祖文化、道教文化在*的历史渊源,利用道路护坡建设,采取浮雕、彩绘等艺术表现形式,描绘历史人物,讲述历史传说,彰显地域特色,走廊沿线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治乱。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地基标高的要求,严格公路沿线新建房屋的规划控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开展旧居改造和危房改建,在公路沿线各村兴建5个公益性公墓,拆除公路沿线违章建筑4500余平方米,清障3800余立方米,拆除设置不规范的广告牌匾、交通标识牌260余块,有效解决了由于乱搭乱建造成的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问题。
--治脏。按照村庄整治和建设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五改三建"(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生态家园、建庭院经济),实行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畜禽归圈、污水归池,实施接线道及稻场硬化。同时,在沿线村居民集聚地设置150个垃圾桶,建设25个垃圾集并房,并组建环卫服务队,形成了"户收、村集中、镇转运、县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治水。积极推广无塔式自动供水装置,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处,3000多名农民用上安全水和自来水。对公路沿线水系进行综合整治,疏浚河道、清除塘泥、截污治污,共修建排水沟渠8450米,初步形成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好景象。
--治绿。积极倡导造林绿化,通过植树补绿、见缝插绿、筑坛增绿,着力构筑点成景、线成荫、带成廊的绿化美化格局,充分展现独特的乡村风貌。一是道路林荫化。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树种、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的原则,在公路沿线补植集观赏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成年行道树6700余株,道路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农田林网化。引导公路沿线农民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和荒滩,高标准连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