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市委领导加强学习考察报告

于“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下心齐力聚,风正气顺,赶超先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创业氛围不断形成和发展。
   
    三、拓宽了思路,明确了目标
   
    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资借鉴。可比与不可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受到了鞭策,拓宽了思路;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可比中深刻反思,迎头赶上,在不可比中立足实际,创造奇迹。要在前进中学习别人,在学习中发展自己。回来后,市委随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会议,通报了*市党政代表团赴苏沪学习考察的活动情况,传达学习了刘德章书记、施永康市长在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贯彻意见,狠抓工作落实。一阶段来,围绕“对比先进找差距,学习经验出思路,挖掘潜能增后劲,立足实际促发展”,市五套班子领导纷纷深入各乡镇传达学习刘书记、施市长的讲话精神,与各乡镇共商加快发展对策;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成立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调研组,由市领导带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入我市乡镇明星企业,了解和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两个招商团赴深圳、珠江三角洲等地走访慰问在外的*籍企业家,进一步招商引资。并安排有关职能部门再赴苏州,学习他们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土地开发的先进经验。
   
    今后,我们的工作将围绕调结构、增总量、提效益、促后劲,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除山区乡镇外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新侨乡和现代化工贸、旅游、生态、港口城市。工作思路体现为“六个新”:
   
    (一)招商引资要有新成效
   
    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潜力在招商引资。要把招商引资列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三个突破”:即吸引大公司方面有新突破,投资高新技术产崐业方面有新突破,投资质量和总量方面有新突破,今年利用外资增幅力争超过50%。实现上述目标,要做到“六个更”:一是领导力量更强。成立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计经贸委、外经委、乡企局、市商会等部门的精干人员组成。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特别是对重点项目还要实行市领导挂钩挂帅,切实加强项目跟踪落实。建立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制度,协调解决全市在项目引进和对项目后期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每二个月将开展一次定期检查督促,推动工作落实。二是激励机制更活。制定出台《关于引进利用外资项目的奖励办法》,对引进外资项目的,按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建立健全外商投资鼓励机制,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落实“按项目给土地,按效益给优惠”的政策,制定更加优惠的土地出让和财政扶持办法,以吸引更多外商到我市投资兴业。在沿海和中部地区,为山区和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开辟外商投资工业区,实行单独统计、税利分成,为这些乡镇的招商引资创造条件。三是招商方法更多。要适应新的特点,着眼于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原创首发外出商业考察学习报告
       民政局新农村建设试点考察报告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管理考察报告
       民政局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报告
       民政局发展廉政考察报告
       工商局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考察报告
       教育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局新农村建设发展考察报告
       卫生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察报告
       民政局农村基层党建发展考察报告
     
    安全生产会议暨班组建设年优质服…
    学校教研组考核方案
    组织会议讲话通用
    公司销售部经理岗位责任制
    出纳员总结
    乡镇街道经济发展考核暂行办法实…
    银行客户经理工作报告
    庆劳动节及表彰劳模大会
    开展争先创优再创新业绩主题实践…
    七夕情人节短信28
    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责任管理办
    领导干部工作日外监督管理办
    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工作要点
    领导和国企领导人审计工作方
    市委党建设领导组工作要点
    市委年度上半年情况报告
    市委换届纪律风清气正情况报
    市委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副科级领导选拔工作方案
    市委宣传部年度工作要点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