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管理,基本上以各镇(街道)和企业的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政府在园区总体规划时,对园区的功能定位、运作方式、高新技术项目的选择等方面缺乏深层次的论证,没有通过制订产业目录等方式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引导,造成一部分园区建设项目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规模上去了,效益出不来,示范辐射效应不够明显。
(二)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27家园区来看,基本可分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能引进、开发新技术和新品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第二类是科研能力弱但具备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第三类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三类园区在数量上呈金字塔状分布,第一类企业只有3—4个,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三类,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三)要素供给支撑乏力。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一,园区在人才吸纳工作中遇到“引不进、留不住”的困难,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第三,部分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延缓新建园区的发展。 (四)发展环境难尽人意。一是生产生活污染日趋严重。由于环境保护力度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我市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局部地区的农田和滩涂中重金属等指标超标,部分区域丧失绿色农业生产条件,中横线周边的园区还遭受到建筑垃圾倾倒的烦恼,农业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偷盗破坏农业设施案件居高不下。近些年来,社会治安形势较为严峻,在园区及周围区域,偷盗涉及农业设施的电缆、水泵、电动机等案件呈高发态势,造成的破坏日益加剧。三是相关政策制约客观存在。农业开发项目中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管理用房占地、税收信贷等方面政策都不同程度的也制约了农业园区发展。
(五)领导体制亟需理顺。在我市园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市政府在领导管理方面精力投入相对不足,园区发展水平一直得不到大的突破。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比如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早在20*年就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园区,全省仅有嘉兴和慈溪两家,但直到20*年才成立园区管委会,即使成立了管委会,也因职责不到位、人员不到岗等原因,无法正常开展园区联系、项目整理、综合管理等工作。二是职能较为分散。各级园区因审批部门的不同,存在履行管理和实施职能的部门不相一致的问题,如科技局、财政局等负责着相关园区的项目、资金管理,而具体操作实施却由农业部门负责。在农业局内部,有关园区管理事务也分落在资金项目科、农业产业科、经营管理科等多个科室。职能分散、沟通不畅,使园区的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加快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园区自身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体系为园区发展提供保障。建议市政府领导系统全面的看待和处理一、二、三产关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关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切实提高对农业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