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该县确定集中力量办好公校。问题是政府投入压力很大,每年100万元的预算与新的职教政策要求相比明显偏慢。崇阳县公办职校与民办技校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采取以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股份制合作办学,既保留了各自品牌,又壮大规模。问题是政府已投入的征地成本和教育局承担的债务压力较大,只有期待学校出效益后,能得到上级更多更大的项目资金来填补。我县情况与崇阳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我县民办学校过多过滥,资源过于分散,整合难度要远高于崇阳。嘉鱼县职业教育在20*年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品牌和规模,而是采取招引外资来发展。问题也是政府承担了高额的征地成本,各部门资金难以协调,教师难以招聘,且面临较近的赤壁粮校、咸宁技校等强劲对手,投资者要收回成本最少在30年之后,投资风险很大。我县能否遇到这种大商完全要靠机缘,300亩以上的征地困难也可能比嘉鱼更大。
第二部分职教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调查,全县职校共有15所,其中公办3所(职教中心、农广校、驾校),企办1所,民办11所。共有校园面积180亩(含租赁),固定投资近2000万元,教职工285人(专业教师124人),年培训能力5000人。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一条规定,我县民办职业学校都只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不能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只有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通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才是全县唯一合法的具有中职招生资格的公办职教学校,已经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市仅2所)。该校现占地61亩,建筑面积14680平米,教职工102人(含专业教师28人),在籍学生1843人(含电大269人,职高生848人,联校726人),共设了电子电器、机械、中西医、数控、模具、旅游等11个专业,其中电子电器为省级重点专业,今年职业高考质量再次排全市第一位。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全县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
1、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导致招生环境恶化,生源外流。农广校属农业局主管,职教中心属教育局主管,驾校属公安局主管,其他民办技校属劳动局主管。民办技校审批单位只有一家,但能够给钱的单位涉及到教育、劳动、农业、团委、扶贫办、妇联等多个部门,重复补贴。各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着散布虚假广告、攀高招生回扣,互相抵毁、挖夺生源等问题,学生和家长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选择县外职校,今年外流生源高达1500人以上,职校“招生难”与学生“择校难”同时并存。
2、设施落后,师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劣,品牌不优。绝大多数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少,且设备陈旧,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加之学校又没有规范的培训教材,没有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教学效果低微,技能培训纸上谈兵,这对于文化功底本来就弱的学生来说如同雾里看花,不知其然。因此,70%以上学生毕业后反映“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使是县职教中心要达到国家级中职办学标准,还需新增80个教室、435间寝室、28间实验室、8个实训车间和1个图书馆等。
3、重复办班,变相办学,导致就业质量不高,声誉下滑。如计算机、财会、机电、电子、文秘等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重复率达到80%以上,有的职校只要学生说想学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师资和设施设备。有些学校办学变成了“职业介绍所”,过分延长实习时间,并将企业支付的实习工资违法霸占,打着职教旗帜,变相贱卖学生劳动力,使职校社会诚信声誉迅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