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市、江西省*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是两省的试点市和国家建设部的试点市。我室于10月26——29日赴这两个市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
一、*市的“百千工程”
浙江省自*年就在*市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试点,20*年6月在全省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市相应开展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整治好100*村,重点抓好10*左右全面小康示范村,即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六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截止20*年底,全面完成了全市村庄布局规划、11*示范村建设规划,创建了3*市级以上示范村,并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面貌的改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主要经验有:
(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确保了整治建设的科学性。该市的村镇规划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长远性几个原则,以市规划部门为主体、邀请上海同济等大学或设计院所为辅助的方式进行规划。规划中注重把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与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把“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同清河道建设、改水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时把编制布局规划和编制规划结合起来,按照“缩减自然村、合并小型村、建设中心村”和“六化”的要求,普遍开展了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如南浔区在对搬迁建农民新村规划中按照社区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娱乐、保健卫生、休闲健身等公共配套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对民居相对集中、有历史古迹的村规划,则以中心村建设为核心,旧村改造整治为重点,修旧复古为基础,合理布局,既体现古村面貌,又展现时代气息。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村庄整治建设出成效。考虑各地地貌差异,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程度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市在实践中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五种类型:一是针对房屋破旧、规划落后的城中村、园中村、镇中村,采取建设农民新村的拆迁新建型;二是针对规划的中心村、原乡镇所在地村和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村,采取建设组团型农村新社区的合并组建型;三是针对土地大量征用的村、偏僻小型村和“空壳村”,采取异地安置的移民迁建型;四是针对有历史古蕴和遗迹的保护修建型;五是针对居住相对集中、自然风貌较好“穿衣戴帽”式的整理改建型。如赵湾村是根据当地自然风光优美、居住集中整理改建;*村是按照古镇保护修建;八里店镇靠近市区,土地大量被征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同时实现了农民转市民、农村变社区。
(三)、坚持民主决策,规范透明操作,确保村庄整治的实施。“民心要通,民心要顺”就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一是开好三个会:村两委会、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户主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出资、出工、拆建房屋等重大事项;二是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在各村设立公告栏、黑板报,实行政策公开、村务公开、财政公开。如八里店镇290*户整体搬迁,就是通过村民大会讨论,明确了政策,透明了操作过程,从而统一了思想,实现了顺利搬迁。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