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财政局完善财税收入考察报告

  ⒉收入稳步增长机制比较活。*、区两级严格执行分税制并停止返税后,市、区两级的招商引资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一味减免税费招商转为统一税费政策,优化办事环境,诚心留商。
     
     ⒊支出管理比较规范。*区的人员经费比较透明,干部除正常工资外,福利、津贴和奖金实行了统一。公用经费标准普遍比我们要紧,额度比我们要低,有的只有我们的。如对车辆严格按编给钱,且档次较低(每台排气量以下,单价含牌照费、附加费、第一次保费万元以下),用于车辆的经费每年每台万元包干,包括燃料、修理、养路、过桥、停车等费用,保险费平均每台每年元,另由财政统一安排。对车辆的购置,每年由财政部门按使用年后更新原则,提请书记、区长研究一次,同步实施政府采购。会议费除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外,一般不安排会议费。电话费按内设机构及领导职责核定电话部数,每部电话每年控制元,且暂不安排上网经费。单位办公用房严格按标准在区政府审批同意的基础上核实面积后予以安排,不足面积可通过租赁解决,房租按标准审核后安排。对专项支出管理特别规范,区政府不直接接收单位申请资金的报告,一律转财政局受理,除极为特殊情况以外,一律年底视超收情况集中研究处理。
     
     ⒋防范财政风险准备比较充分。*区的各种建设性负债有近亿元。从去年起,每年从有关专项资金中拿出万元以上筹集偿债基金,到目前为止已筹集亿元。*对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资金按筹集调控资金,两年约筹集万元。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抓好财政工作的认识。首先是财政系统全体干部统一认识,坚定抓好财政工作的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压头和厌倦情绪,自加压力,扎实工作。系统内部之间应加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管理合力。其次是积极宣传。多宣传常德与外地在财政基本状况上的差距,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包括预算单位对财政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形成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氛围,坚持少搞或者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压缩高档消费性支出,形成财政与领导之间、财政与单位之间既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又千斤重担千人挑的局面。
     
     (二)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一是参照*区做法严格制定统一的比较科学的支出定额标准和公用设备配备标准,能从紧的坚决从紧,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二是做好细化预算的各项工作。在已确定报送人大送审个单位基础上,对适应国库集中支付要求细化预算的单位由个增加到个,对各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搞准,底子要澄清,信息要共享,并做好四本台账(人员基本情况台帐、公用设备情况台帐、专项项目情况台帐、预算外收入情况台帐)等基础性工作,督促各预算单位按轻重缓急排列细化后的专项,在考虑财力可能的情况下,突出工作重点;三是严格控制或减少年中追加,维护和保证部门预算的严肃性。除天灾人祸、抗洪救灾等支出外,一律不搞年中追加。
     
     (三)进一步理顺区、县(市)财政体制。建议从*年起,对区、县(市)财政体制实行适当调整:一是取消市驻区、县(市)企业流转税超基数分成办法,全部留归区、县(市);二是取消市驻区、县(市)企业城建税集中的政策;三是取消对区、县(市)屠宰税收入集中的办法;四是市驻区、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党政干部理论学习考察报告
       农业局发展科技示范考察报告
       司法局学习司法行政考察报告
       民政局党支部建设考察报告
       农业局发展农业产业考察报告
       财政局完善土地增值税考察报告
       民政局发展党政建设考察报告
       物业局发展物业管理考察报告
       卫生局发展合作医疗考察报告
       民政局发展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民政局党组教育自查报告
    财政单位年终总结
    教师青春献教育创先演讲稿
    水利局解放思想管理讲话
    文明家庭之感恩父母主题演讲稿
    政府报告创新
    知识产权局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报…
    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护士演讲稿
    实验中学总结
    让责任点亮青春粮库保管员爱岗演…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施意见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财政资金整合工作方案
    财政支出管理工作意见
    财政支出管理年开展情况报告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意见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党委财政估算执行情况报告
    年度镇财政包干工作方案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