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民政局发展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活动,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线新

农村示范村落,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目前,该市已完成个小城镇个行政村总计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完成了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抓紧实

施;“空心房”改造面积达平方米,腾出老宅基地亩,垦复耕地万亩,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万处,完成村庄改水个,改厕万座,受益人口达多万人;建立各级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个,发展会员

万名,联结农户万户;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农民万人。
     (三)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

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该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首先是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采取“统一扶助

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会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

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不少投资。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农村建设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市*市直部门的年度文明建设目标管理

考核中,并进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整合组织资源。*市、*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意识形态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职能部门主要

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二是整合干部资源。两市都结合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别组织数以万计的干部深入农村广泛

宣传发动,与群众一道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三是整合资金资源。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

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年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

农业产业化经营。*年该市合同引资亿元,实际到位亿元,其中农业引资亿元。逐步掀起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热潮。
     (五)稳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优先规划设计。两市均组建了规划设计专门班子,对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和具体布局进行前期考证和规划设计。二是突出产业发展。*市着

力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四大优势产业带面积达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做大做强农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

,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战略。该市发展水果类产业面积达万亩,其中脐橙万亩,年产值达亿元。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三是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民政局发展城镇化考察报告
       幼儿园项目教育考察报告
       民政局发展行政服务考察报告
       信用社发展执行教育考察报告
       交通局发展农村客运考察报告
       城建局文明建设考察报告
       林业局林木种苗建设考察报告
       移动通信消费市场考察报告
       民政局党员先进性教育考察报告
       城建局发展建设管理考察报告
     
    河务局建设工作意见
    相声发财捷径
    元旦晚会小品剧本排队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财政局强化征收创新计划
    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选先进事迹校…
    树立执法为民思想 服务两个率先建…
    乡村级档案治理纪实
    楼房开盘周年庆典致辞
    县长工商行政治理会议讲话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气象局发展工作要点
    民政局年终工作计划
    民政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财政局家电下乡活动方案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讲话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