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正文
法院加强执法教育考察报告

一定弊端,今年又鼓励办案庭执行一部分案件,执行清结,加分奖励。为了加强执行工作队伍,激励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他们为执行庭配备了车辆,曾给执行人员配发了手机、报销话费、提高收费返还比例等。为了规范管理,他们制定了《执行工作操作规程》,对执行款物及收取的费用由有关庭室统一管理,票据结算。他们的执行案卷材料齐全、装订整体规范,并进行了质量评查。
  庄浪县法院有14个庭室,68名工作人员,执行庭(含法警)现有8人,占全院总人数的12%。他们也采取审执分离的做法,院内对执行工作十分重视,对执行庭的装备、执行人员的待遇也比较优厚,实行政策倾斜,大力支持执行工作。令我们十分赞赏的是他们的执行案卷非常认真细致,卷内材料齐全、文字书写整齐,装订规范。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每个执行案卷均有阅卷笔录,以便执行人员从审判卷中熟悉案情,有针对性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提高执行效率。另外,他们还主要执行和解,和解率较高。
  崇信县法院执行庭共有5人,占全院干警36人的14%。他们在执行方面采取的方式、方法与庄浪、*两县大体相同,他们的执行率较高,上访、信访案件少。
  (三)案件质量评查。考察学习的三个法院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均由审监庭承担,实行十分或百分制量化评分。评查结果具有权威性,按月通报,并纳入责任制考核,与经济奖惩挂钩。审判卷评查项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质量检查方案”制订;执行卷有执行文书材料排列的规范性制度,按该制度确定的项目评查。
  三、几点建议:
  通过观摩、学习,我们认为*、庄浪、崇信人民法院在审判流程管理、执行、案件质量评查等方面都已实行了规范化管理,用较为严密的制度管人管事,是办公秩序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的共性,也是作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他们也各有特色,显示出他们的风格和魅力,给予我们以启迪。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院党组决策时参考:
  一是借鉴*县法院的做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一套审判流程管理的办法,充分发挥立案庭的监督、管理职责,使我院的审判管理科学规范紧凑有序,彻底解决职责交叉,多头管理,互相扯皮,调度不灵的现象。
  二是加大执行力度。今年我院在人员、车辆配置等方面已向执行庭倾斜,充分体现了院党组对执行工作的高度重视。而我院的执行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特别是部分历史积案困绕着我们的手脚。根据*、庄浪、崇信法院介绍的经验看充分发挥执行人员主观能动性是主要方面,也必须辅立相应的制裁措施方能推动工作。为此,建议:①向县委、政法委汇报,争取党委支持,通过政法委协调对个别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被执行人员给予必要的刑事处罚;②对个别因审理或执行对我院产生抵触情绪、曾在我院闹过事的执行案件汇报市中级法院提级执行或协助执行,避免我们孤军作战发生意外情况;③号召院内各庭室都能关心、支持执行工作,尤其是执行人员受阻时及时听从调动,赶赴现场工作;④协调好与公安机关的关系,保证司法拘留渠道畅通,关的进,放的出。
  三是借鉴崇信县法院的做法,尝试邮寄送达的方式送达法律文书,节约人力、财力资源。
  四是制定案件评查质量标准、评查人员职责,保证案件评查认真细致、客观公正,评查结果与办案人员经济效益挂钩以促进案件质量的提高。
  以上报告,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旅游局产业化发展考察报告
       城管局建设教育考察报告
       城建局发展行政服务考察报告
       财政局管理教育考察报告
       城管局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民政局加快工业发展考察报告
       民政局发展支部建设考察报告
       人大领导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城管局发展城市管理考察报告
       民政局考察新农合报告
     
    电子商务客服部领导竞聘演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总结
    国旗下讲话倍加珍惜高效利用
    纪念建党86周年征文8
    青少年重阳节活动方案
    卫生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春节短信大全
    法律学校在校生实习报告
    区少数民族联谊会开幕词
    集团公司老干部会议讲话
    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方案
    加强大组工网运行管理办法
    加强流动党员管控实施意见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意见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加强中小学老师团队建设意见
    加强工业强县战略工作意见
    加强农产品监管工作意见
    加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安
    加强春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
    考察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