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近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丝绸已从过去一段时期一落千丈的“地摊货”逐渐恢复为雍容华贵的“纤维皇后”,国际国内市场对原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蚕桑产业还可衍生出缫丝、织绸、绢纺、纺织服装等行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从而有力促进一方工业的崛起。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茧丝绸行业发展方面,国家提出“东桑西移”战略,明确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和原料初加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利用“退耕还林”等政策,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扶持中西部地区种桑养蚕,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优质蚕茧资源基地。这为我们在推进蚕桑产业发展进程中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寻求合作伙伴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动力支持。
目前,东部传统蚕桑生产地区由于受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蚕桑种植面积锐减,蚕桑产业的生产发展面临强烈的冲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推动了东部地区劳动力向不同行业转移,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一花独秀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许多桑农从事蚕桑生产的热情大不如前。*市现有缫丝企业的蚕茧加工能力与当地蚕茧生产量的缺口相差达50%,20*年全市桑园面积16.*万亩,较2002年的17.22万亩减少1.15万亩。农户饲养蚕种33.51万张,较2002年的50.99万张下降17.48万张,比历史最高年份1990年的75.74万张减少42.23万张,降幅达56%。蚕桑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劳动工值较低,在目前东部地区用工紧缺的情况下,产业优势还将进一步下降。此外,由于工业经济发达,建材企业较多,导致大气氟化物污染加剧,蚕茧质量有所下降,*年*春茧平均茧级为4.9级,到20*年已降为6级。为此,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东西部产业发展条件的深入分析,*市政府部门积极鼓励引导当地丝绸企业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西部地区拓展蚕茧生产基地。些举既为丝绸企业开辟质量上乘、价格成本较低的基地,又能帮助西部地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双方共赢。
我县是全省确定的重点蚕桑基地县之一,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6℃,年降水量1300mm,立体气候、立体农业突出,加之环境污染程度低、适宜种植面积广,具备得天独厚的蚕桑发展优势。近年来,县委、政府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追加蚕桑生产前期经费投入,强化技术队伍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在市场价格的拉动下,广大桑农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收入不断增加。20*年我县蚕茧产量达80吨,产值达120万元。今年仅春季亩桑产值就达700元。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已形成共识,正在变为基层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自觉行动。
2、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打算
一是扩大基地建设
我县种桑养蚕已有一定历史,但由于过去一直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真正建立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机制,蚕桑生产几经起落,蚕农既享受到丰收喜悦,也承载过歉收的辛酸。往往出现市场好时一窝蜂种桑养蚕,一旦市场不好就盲目挖桑毁桑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后,全县毁桑种粮面积达9千亩以上,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此,县委、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住“东桑西移”战略及东部企业发展需求的有利时机,于20*年引进浙商到县内创建*丝绸公司,培育龙头企业,科学引导广大农户逐步扩大种桑养蚕规模,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