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地解决了农民使用沼气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效益好。恩施沼气建设已显示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分析,沼气建设使农村人畜粪便等被闲置废弃的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利用,长期以柴草为燃料的生活习惯得到根本改变,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2000年以来,全州森林覆盖率由64%提高到67%,森林活立木总蓄积达4500万立方米,“鄂西林海”的美誉得到恢复。从经济效益分析,按每口沼气池年产气300立方米,每立方米按单价1.2元计算,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亿元左右,每口沼气池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节约化肥、农药费用一年按100元计算,可节约生产费用2900万元,农民人平增收38元。
二、圣火点亮农村文明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沼气池的综合效益,恩施首创“五改三建”模式(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建成沼气户、走上水泥路、饮用自来水、筑起防渗渠、生产有机肥、吃上有机菜”,群众称赞沼气为圣火,农业部肯定为对生态家园内涵极大丰富的“恩施模式”。
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恩施的沼气工程就是具体举措和好路子。他们把沼气建设与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推广“五改三建”生态家园模式,全州700多个村初步建成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始县野韭池村,原来是一个脏乱村、贫困村,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40元,60%的村民饮水困难。2002年,该村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推广“五改三建”模式,小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沼气入户率达到90.3%,家家用上自来水,户户通上硬化路,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0元。恩施的实践告诉我们,沼气综合配套建设既能促进生产发展,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又能美化村容村貌,使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
把沼气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而是解决农产品在市场上实现较高价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其战略性主要体现为紧跟市场消费需求,生产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恩施州把沼气建设与开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牲猪、茶叶、魔芋、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州年牲猪饲养量达到300多万头,比2000年增长20%;富硒茶4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魔芋总面积30万亩,是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之一;药材80多万亩,号称“华中药库”;薇菜等特色山野菜基地60万亩;38个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恩施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村沼气是提升产业发展档次的加速器,是整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连接器,只有把沼气建设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发挥最大效益,才能使沼气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把沼气建设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结合起来。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杆、薪柴等生物能源,又可替代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1个沼气池每年可替代0.8吨标准煤、50方薪柴。恩施充分发挥沼气的生态功能,把沼气开发作为生态示范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积极引导农户用沼气烧水做饭,用沼肥替代化肥,农村长期以化肥为肥料、以薪柴为燃料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逐步转变,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发展沼气,近三年恩施农民节约农资开支2900万元,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恩施的实践告诉我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