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之路培训学习考察报告
起点和前瞻性。在这里,我们仍以浦东为例。浦东的开发开放在前期准备是充分的。1988年5月召开了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1990年1月,组团到美国、加拿大及泰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随后,利用了世界智慧对它进行整体规划,有5个国家的著名设计专家参加了规划工作,最后由中国专家统筹诸方意见,提出整体规划方案;1990年4月18日,国家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大胆突破体制阻碍,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上海先后提出在市区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以及在郊区实行“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工作思路,极大地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整个城市的活力明显增强。在新的条件下,上海果断地把“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顺序,调整为“三二一”,大约比全国领先了5年。全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个国家级期货交易所、第一条使用国际资金建造的地铁、第一家金融贸易区等许多个“第一”,浓缩了上海开创性的实践。作为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浦东,在开发上率先建立了“小政府、大服务”管理模式,较之传统的政府模式,机构减少了2/3,人员减少了1/3,提高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效能;而且浦东开发也紧紧抓住中央及上海市政府赋予的各项先试先行政策优势,相继推出“五大聚焦政策”,即聚焦高科技、聚焦金融、聚焦总部经济、聚焦人才、聚焦物流,使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获得了先发优势,发展势头一路高歌猛进。 体会之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大的方便和利益。 可以说,上海在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方面,也走在了全面的前例,突出表现在文化上。 首先,上海把文化作为城市的活力和灵魂。上海城市中心地带耸立着25座文化高楼,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东方明珠电视塔……在上海评选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中,文化类的占6个。上海人民广场设计大气,布局精美,花草树果,风情万种。游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气息。 其次,上海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塑照。我们这次在学习之余,先后考察了宝钢、通用汽车、生态园林等,这里且不说这些企业规模如何惊人,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处处涌动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全球企业五百强——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为例,我们培训班学员在考察期间每人领到一本介绍企业情况的小册子,非常引人注目。小册子背景色是绿色,册名是“绿色宝钢,我们共同的家园”。厂区内花草成荫,空气质量优良。宝钢人为了证明厂区环境优越,在厂区开辟了一个小型动物园,圈养梅花鹿、孔雀等娇嫩的动物。在生产上,积极培育全新的绿色能源消费理念,2008年首次向社会企业公开销售绿色电力,在首次“绿电”认购中,认购绿色电力120万千瓦,购期3年,成为上海市首批绿色电力的认购企业。 第三,城市管理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我反复观察过,上海的公共秩序良好,基本看不到商家占道经营、车辆乱挤乱跑、行人乱穿马路。有一项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有8000多个工地正在施工,其中一半以上地处繁华喧闹的市中心,而放眼望去,却看不到几个人头攒动、热闹喧哗的工地,更看不到泥沙砖石随地乱堆,灰尘满天飞的景象。所有的施工现场都是封闭的,行人即使从工地旁走过,感觉也是空中静悄悄的,地面清爽爽的。街道路面上很少见开膛现象,偶尔有之,施工人员会以最快的速度施工完毕,并仔细将路面修复、清扫,与原来完全一样,看不出开挖过的痕迹。 这些年来,上海以敢想敢试的开创精神不断突破禁区,不仅带来的是滚滚财源,而且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