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把长沙建设成一个人口达300万,城市规模达350平方公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规划成以现有城区为主体,以同西、捞霞为次中心的“一主、二副、四组团”的整体布局,使城市的发展以组团式、跳跃式、卫星城镇的方式迅速向外拉开框架,形成一个内部结构合理,发展空间广阔,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二是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突出城市形象建设。以五一路改扩工程为契机,重塑长沙中央商务区。重点规划了湘江两岸,桔子洲头,使之成为长沙的“门厅”。做好火车站东广场,中心绿化广场,五一绿化广场等规划设计,美化了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同时,引进竞争机制,优化规划方案,做好主要公共建筑,如体育城、美术馆的规划设计招标工作,提高了城市设计水平和品味。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和道路网络建设。体现“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所有的管网均埋入地下,一般地下管网的投入占道路总投入的60%以上。城市快速干道以及沿湘江、济阳河两岸的景观道路按80米以上控制道路路幅,城市主干道原则按60米控制,道路的绿地率达到30%以上,体现了基础设施的超前性。同时,提出了建成以长沙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实现“1小时”都市圈的目标。按此目标不断完善了绕城道路网和环城路网
,环城高速公路三环基本建成,二环明年能全部完工。四是突出绿地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长沙现有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比我市多2平方米,按每年增加10万平方米的目标推算,到2003年长沙将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绿地9平方米,为此长沙提出了规划区内的环境以湘江风光带为主轴,以河道为绿化带副轴,结合绿色通道,森林公园、风景园林地的建设,构筑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主城区外围以环形、楔形绿地及组团生态隔离带区形成生态骨架。
五是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长沙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把过去环绕城区四周的郊区拆并,把郊区的土地分别划入各城区,为城区的发展在地域上打开了缺口,改变了过去城区不带乡的做法,扩展了各城区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调动了县区政府的工作积极性,长沙的建成区面积也增加到180平方公里。
2.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城市建设
近几年,长沙通过采取多渠道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方式,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建设投资2000年为64亿元,2001年为70亿元,2002年达84亿元。分析2002年84亿元城建资金来源,其组成为:市本级财政投入5亿元;土地收益2.5亿元;由于土地经营的间接回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