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只有发挥优势,才能形成特色,才能造就优势。各地依据和寻求优势、发挥优势的过程,往往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又是形成其经济特色的过程。现实中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即是这种特色经济的雏形。伴随众多地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宏观经济结构布局也会随之改善。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科学分析各地优势、特色和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和引导,逐步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态势,从而改善整体结构布局。
科技创新,勇立前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有赖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广大科研人员乃至全社会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发展民办科研事业。其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高新技术,包括引进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技术。第三,积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高等院校兴办农业高新技术实验开发基地,以缩短科研与生产的时空距离。第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办好现有的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把这些园区办成农民学得会、学得起的示范样板,切实发挥其社会示范功能。第五,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第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广。
瞄准国外,抢占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存在着大生产与小市场的矛盾。解决后一矛盾的根本出路,一是“减少农民”,既可通过在国内发展二、三产业,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到国外就业。目前,我们的劳务输出亟待大力开发。再就是把农产品市场拓展到国外。尤其是农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更应尽早瞄向国外去抢占市场。第一,加强国际交流,抓紧学习和适当普及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有针对性地调查了解不同国度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第二,深入分析我们的差距和优势,找出突破口和突破方向,制定出系统科学、切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第三,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在国际市场上搏击称雄的经营人才,营销人才。
组织再造,形成合力。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应大力推行产业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各种协会、研究会、理事会、联合体等组织形式,进一步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松散的生产环节连结起来,形成产业化、一体化经营,以形成合力,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