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村是全县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全村共有150余户、600口人,耕地面积1000亩。近年来,**村在崔政委的带领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修建了学校、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硬化了大街小巷,安装了自来水,整治了村容村貌,基本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栽桑养蚕、畜禽养殖、中药材种植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目前,全村已发展密植桑园200亩,涉及农户40余户,带动农民增收近40万元;种植中药材120亩,涉及农户60户,带动农民增收15万元;家庭式畜禽养殖10余户,还建有一个万头种兔养殖场,带动农民增收近50万元。同时,150余名劳动力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增加收入150万元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成庄村也是一个纯农业村,共有98户、380口人,耕地面积600亩。农业主导产业仍是传统的麦豆一体,主要是自给自足,今年新种植了30亩密植桑园。群众的主要收入渠道是外出打零工,全村有120余名劳动力农闲时外出打工,增加收入1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
二、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和意见:
在这次调研中,广大干部群众反映了许多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缺少”:
一是缺少发展资金。比如**村,崔政委满腔热血,一心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但由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向各级申请资金为群众办实事。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引导村民种桑养蚕,发展了200亩桑苗,今年桑苗已经长大,开始大养。可蚕农至少要修建20栋养蚕大棚,才能满足养蚕需要。这就需要投入50多万元建设资金(建一个大棚约需2.5万元)。群众手里没有钱,村里也补助不上。再加上近年来蚕茧卖不上好价钱,多数蚕农不敢借钱投资。这也成为当前**村蚕农面临的最大困难。成庄村也是因为没钱,仅靠扶贫单位帮扶,修通了出村路,接通了自来水,修建了办公楼,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没有开展,村容村貌还是原状。更谈不上扶持群众发展什么产业。可以说,贫困山区因为缺少建设资金,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是举步维艰。
二是缺少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比如,**村尽管发展了200亩桑园,农业部门也对蚕农进行过专门培训,可农民由于自身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在种桑养蚕过程中,不会科学管理,发生病害也不能及时处置,致使病害扩散蔓延,产出的蚕茧质量不高,卖不上好价钱。今年蚕茧病害就比较严重,1斤蚕茧才卖到7元钱,比去年低了一半。再比如,成庄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大都是在建筑工地贴小工、餐饮服务端盘子。干的都是苦力活,既辛劳,工资又低。同时,农民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
三是缺少服务保障。调研中,广大群众对县委、县政府扶持发展蚕桑业很是赞成,也愿意发展,但也反映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县里既没有蚕种基地,也没有桑苗培育基地,更没有茧站。这就为广大蚕农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从桑苗、蚕种的购进到蚕茧的销售,大都是蚕农自己跑来跑去。购买蚕种到阳城,引进桑苗到外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