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下放给镇里。除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外,其它行业驻镇企、事业单位全部放给镇里。既扩大了镇委、镇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镇与县(市)之间的利益关系,镇委、镇政府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借助这些政策的落实,各镇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实施了财税、户籍、城建、土地、教育、卫生等项综合改革,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整体功能增强。
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镇始终都坚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重点围绕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舍得投入,建成或改造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和排水、市场等设施项目,增加了镇区绿化面积,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昔日萧条、破烂景象正在被繁荣、整洁、规划有致的形象所代替。镇按着城镇总体规划,投资2,500万元,新建一条长3000米,宽40米,双向三排车道的吉港大街。建设了环城外环路及主要街巷路,完善了路上、路下基础设施。投资5000万元建立、完善了农贸、轻工、牲畜、建材、煤炭、车辆等七个专业市场。其中,肉牛市场已成为东北最大肉牛交易市场。城镇基础建设的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建筑、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行业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在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镇域经济。
各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从本镇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并初步形成规模。镇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了养牛、造酒等六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推动农业,城镇推动农村”的发展之路。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发展重工业,先后引资10亿元,新建了水泥公司,两个企业已成为镇支柱产业,推动了全镇经济健康发展。镇投资5000万元,新建一处畜牧养殖厂,该厂投产后,效益相当可观。镇2002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3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55亿元,全口径财税收入4,18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914元,成为全省小城镇发展的排头兵。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个试点镇还有一共同点就在实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他们既注重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又十分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入手开展工作,用城市标准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各镇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普九”义务教育工作全部达标,小学入学率达100%,中、小学巩固率达98%以上。镇卫生院达一类标准,普遍开通有线电视,计划生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镇内基本上形成了事业兴、人气旺、商气浓、二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存在的的主要问题,就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而言,应该说,经十多年的实践,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各镇分别成为国家、省、通化市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各方面指标和工作均居全市乡镇(街)之首。客观上已成为市西、东、南部区域经济中心。但严格地讲,按综合改革试点镇要求,和上述试点镇比,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试点镇领导有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发展意识不强,实施小城镇建设积极性不高,工作存有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