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适当时机渗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让其他学科渗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乐于表达,表达正确方,让口语交际课充满生机。实验教师分别在语文科组内作了专题讲座,向其他语文教师介绍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学校对实验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及时向师生反馈,调控实验方式、方法,提高实验成效。
第三层:(2006年2月~2007年2月)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做到语文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探索在教学中有效引领学生进行口语实践的途径,让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训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第三,巩固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全面总结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情况,整理图片资料、研讨材料,把有关教学设计、案例、论文汇集成册,分析实验结果,形成教学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1、开发资源:我们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及查阅各类参考书的方式进行对课文中、生活中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专题等教学工作中灵活使用,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情境: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根据小学生表达欲望一般都较强的特点,遵循心理学“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一理论,分别通过用语言描述、多媒体、角色表演、模拟社会活动等形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杨桂梅老师教学的《怎样保护环境》;古秀花老师教学的《安全旅行》的口语交际专题课;罗汉雄老师教学的《草船借箭》等课例都能充分体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成效。
3、多方互动:
(1)作好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互动”前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是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二是帮助学生合理地组合学习小组,便于交流。
教学中要求明确,学生思路清晰,发言有序。教师针对各种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不喜欢表达的孩子,我们可以预先提示他们从哪些方面准备,课前就打好腹稿;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求他们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引人入胜。对“说”的孩子我们要求他们大胆说、说清楚,对“听”的孩子我们则要求他们安静听、听仔细。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深入。口语交际的互动很多时候都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活动。教师在分组时,把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并且设立主持人,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加强“互动”中的调控,让学生会说。
叶澜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老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课堂在重视学生交际互动的过程中,一定也需要教师的调控。
榜样示范是基础:国外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果能向学生做随时随地的口语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