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竞聘报告 >> 正文
铁路系统团干部竞聘报告

各位领导、评委:

我叫--今年24岁,现在襄樊客运分公司党委工作部从事电视宣传报道工作。我是1997年从郑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在六里坪机务段、襄樊客运段和襄樊客运分公司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过电力机车学员、制动钳工、团支部书记,从事过摄影宣传及电视报道工作,并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及北京广播学院大专及本科的学习。可以说,我参加工作的五年,是在各级党团组织关心和培养下不断成长的五年,文秘部落因此,我对团组织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一直渴望有一个机会,能够成为一名专职的团干部,使我能够与更多的青年交朋友,为更多的青年服务,为我热爱的共青团事业、为团组织的发展壮大作一点自己的努力。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公司党委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并给予了我这次参与竞争的机会。

我参与竟聘有以下几点优势:

1、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在工作期间,我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积极要求进步,平时注重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能经受住各种政治考验。

2、具有一定文字写作能力。几年来,我多次负责单位专刊、宣传画册的拍摄、制作工作,先后有300多篇新闻报道作品在《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中原铁道报》等报刊杂志刊载。其中《车上有支军乐队》摄影报道获得第三届郑州铁路局火车头新闻奖三等奖。由于工作突出,我被局《中原铁道报》聘为骨干特邀通讯员。

3、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机务段担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组织开展了青年岗位练兵、青年“五小”科技攻关、青年摄影、书法、新闻写作培训活动及多项青年文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这次我能够被聘为局客运公司团委干事,我将在工作中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是发奋学习强素质。学习是每一名青年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更是一名团干部不断成长的基础。我将把团干部的岗位当作不断学习进步的岗位,既要学习掌握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相关的客运知识和共青团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政治理论、科技、文化、文字写作、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的新知识,学习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做到厚积薄发,以不断适应岗位需求。

二是勇于实践服好务。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任务,我将在局公司团委的领导下,在实践工作真正做到知青年情、解青年难、竭诚服务青年,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教育青年、培养青年人才、聚集青年人才的功能,在带领青年学习,服务青年成才的过程中把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充分发挥团组织联系党和青年的纽带作用。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

三是勇于创新展作为。共青团工作,只有在继承的同时坚持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局客运公司成立以后,公司团委开展了“双争一创”和“千、百、一”配书计划等活动,受到了青年的拥护,增强了广大青年的服务意识。我将在客运公司团委的领导下,扎实推进公司团的工作,不断探索实施青少年读书计划、创建青年文明号、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等各项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发挥团组织服务于企业经营生产的功能,带领广大青工为公司客运服务和市场营销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我深知,共青团工作是一项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事业。如我能被聘为局客运公司团委干事,我会不辞辛苦、勇于奉献,真正把团干部当作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实践的岗位、奉献的岗位,在工作中坚决服从公司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竞聘班主任个人材料
       竞聘财务科长个人报告
       竞聘大堂经理个人材料
       美术特长班老师竟聘讲话稿
       银行行长竞聘发言稿
       竞聘白衣天使讲演
       街道副科长竞聘发言稿
       银行行长竞聘20年报告
       20年电力客户服务竞聘报告
       经理20年竞聘报告
     
    市商务局二00五年总结
    学校演讲稿跨越苦难
    区委书记全区双拥领导小组成员会…
    教育局发展农民培训管理意见
    消防安全讲话
    庆七一建党节表彰大会发言
    青年先模座谈会讲话
    县委书记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切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
    教书更要育人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医疗系统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意
    党政系统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
    医疗系统绩效工资实施意见
    交通系统年终总结
    交通系统年度工作要点
    价格系统年度工作计划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意见
    半年人口计生系统情况报告
    运输系统民主评议推动会上的
    县区商务系统扶贫工作总结
    竞聘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