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设计活动课,做到节节课有机衔接,教育内容逐年深化,形成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教育活动系列;另一方面,根据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向总课题组提出《德育》读本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
4、以《德育》系列读本为载体,深化子课题《走进后进生的情感世界》研究与实验。要求实验班、实验教师在实验中,不简单重复、照搬他人的实验成果,更应侧重实际,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体现出学校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特色。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4、1——2004、9)
1、实验教师、实验班课题研究与实验成果校内验收。
2、完成实验成果论文、实验报告撰写及专集编辑和上报验收工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总结出“七优先”——对后进生实施成功教育的宝贵经验
1、“后进生”概念界定
“后进生”,就是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
“后进生”不包括智力不正常的特别学生,“后进生”的成因是与不良教育因素的影响有关。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的不良影响,既有智力启蒙方面的问题,也有学习习惯养成问题,也包括了家教及思想道德熏陶问题,当然也包含师德问题,它提示我们“后进生”形成的各种复杂的背景原因,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我们在课题实验中,深刻体会到,“后进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学生。
根据研究, 我们认为,“差生行为”——是阻止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行为,它包括品德、学业、个性心理特征、体育、劳动、卫生等方面。“差生行为”会表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只是程度不同。“差生行为”很少的学生,被人们称为“好学生”;“差生行为”很多的学生,则被称为“后进生”。
“差生行为”并非天生的,固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偏颇、不良的心理环境所导致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差生行为”作为问题行为而存在,只要教育有方,积极引导,问题行为可以得到改善,而避免走向极端。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抓后进生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这些研究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后进生”转化教育的信念。
2、“后进生”转化教育认识上的飞跃
如何认识后进生,是教师们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动力,才能自觉而又热心地做后进生工作。经过科学分析,大家产生了共识。
第一、“后进生”,经过转化教育,也要成为我国四化建设者的接班人,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
第二、“后进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因此,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