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种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
1、发扬民主,营造氛围,培养“敢问”意识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从教导者变成伙伴式的服务者、参与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学生害羞不敢问题时,给与鼓励支持的目光,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对题目有“奇思妙想”时,给以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2、制造机会,创造条件,搭建“能问”平台
问题从哪儿来?特级教师张新华指出:要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或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制造机会,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为此,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提问时间,每节课都要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主提问。其次是给学生留下有问题的空间。提问,教室或许是一个好地方,但不在教室或学校,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问,教师要注意搭建学生书面问问题或其他方式(如打电话问问题等)问问题的平台。为此我让学生备一本“问题”本,随身携带,及时记录;还在班上设“问题角”、“问题信箱”,开展“问题竞赛”的活动。这样,通过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会方法,提高技能,掌握“会问”方法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爱问到会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教师不断点拨引导。因此,要培养“敢问”的精神、提供“能问”的平台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
(1)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例,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揭示课题后,我问:看着这一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什么叫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求圆的面积?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猜想、转化、探索、推导、悟理、求解等学习过程,使问题解决。
(2)深入读本,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