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1、培养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会对自己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并会感受和品尝自己动手、动脑取得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激起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和个性。
2、提高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应当让小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高探索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的是让学生逐步具备,基本合理地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探究品质。
3、学会合作
通过研究性学习,不断克服小学生的孤独和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共同享受集体的阳光。通过师生、生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对话、交流等互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形成人际沟通的能力,看到团队的巨大作用。在让学生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个人或集体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克服过分依赖群体,而丢弃自主独立、过分自负和淡化团队力量的弊端。
4、尊重科学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事物规律进行观察,认真思考,说话和行动都要有理有据,得出的结论要经起推敲和考验,并养成尊重他人的正确意见和想法的态度,同时养成遇到困难不回避,不放弃,直到经过反复探究,取得最后成功的坚强毅力。要帮助学生克服“见硬就回”,不求进取的自卑心理。特别要帮助小学生克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随帮唱影”重复别人的发现,重复别人的思路,重复别人的结论的不良习惯。
5、承担责任
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小学生明确,探究不仅是一种爱好、习惯,而且更是一种责任,逐步把责任意识转化为探究品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学科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时刻把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后果联系在一起。研究性学习是国家与社会需要,只有通过探究性学习,成为创新性人才,才能为社会进步,国家的复兴而尽职尽责。
四、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理念驱动下,根据具体条件而规定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在前文对小学研究性学习特征进行全面的探究和研究,为构建小学研究性学习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念依托。对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必然使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应对策略,始终离不开“导向”而健康运作。
(一)创设学习情景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创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做到形象、真实、合理。学生都喜欢三维动画和卡通,把这些有目的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看了画面比单看教材上的文字,学生说的话要多得多。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除了大工业、大建筑、大销费外,其余的要远比农村的孩子知道的少,比如《种子的传播》一课,城里的学生怎么也进入不了情境。如把学生带入山林,让学生身上挂满了“苍耳”,再通过探究,他们会明白“种子是由本身特点,凭借外力因素而传播”这样的道理。组织学生到河流源头探秘,学生看到源头的水清澈见底,再看看下游脏物漂浮,他们就会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