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甚至丢弃“不理想”的成果,再造研究新途径,取得新成功,使他们的创新在实践中升华。再有,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往往不是书上的现成成果,不少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以生活为底蕴,在知识的字里行间发现的,其结果,
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表现为创新的提高,一句话,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创新性学习,是创新实践的过程,是创新能力的再提高;“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一个程序或过程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研究性课程中,学生必然要为解决问题而经历观察、试验、实习、劳动、创作等体验与操作,逐步使他们养成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勇于开拓、坚持实践的个性品质。在学科课学习方式研究中,学生必然运用生活的积累和新知识的启发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又是一种侧重思维和想象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开放”就是不仅要把学习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而且要为学生学好内容而提供时空,那种“猜模式”、“问答式”和“模拟式”在研究性学习中被“寻找式”、“发现式”和“自主式”所代替了。内容由学生确立,时空由学生支配,学生就可不会再受“单一”或“同一”的内容限制,不会再受“必须完成”或“限时完成”的时空限制,去研究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在一方领域了解现实、了解自己、体验人生,积累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探究”就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手段,由学生自主研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或小组研究,或独立攻关,或调查,或探索,从而完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过程”
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把过去传统学习的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变为重视过程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和谐。只有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和解决一般问题的流程和方法,亲身经历自我观察、实验、类比、思考、推测、论理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等较为复杂的探索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得出一个结果,往往采用一种办法,而如能考虑多种办法,再选出其中最优秀的,那么,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扩展,想象力的丰富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这种“多种考虑”的本身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目的之所在了。
(二)准确对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目标进行定位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小学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或小学学科学习一种方式,其目标、价值取向与初中、高中都是一致的,但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所决定,具体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就有所差异,实施中不能生搬硬套,统一模式。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要特别注意,无论是生活,还是知识都要从抓“基础”做起,对于学习的过程要从抓“体验”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此时的小学生头部生长速度逐渐减缓,四肢及内脏的生长加快。同时,男女差异逐步扩大。12岁的儿童脑平均重量为1400克,相当于成人的平均脑重量。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这时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撑。通过集体活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且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他们的兴趣虽然有了广泛性,但还没有出现大的明显分化。学习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数学的概念、计算;语文的识字、阅读、写作;都是从语言的交流到书面的表达,逐步增加知识量。
通过对学科教学中研究学习特征的理解和小学生身心特点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