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构建,朝着促进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内涵理解和研究性学习理念生成,使我们从理性与实践性两方面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同样适合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从多角度证实了在小学教育中推行的可行性。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而采取一项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价值观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的成为贯彻《课改》、落实《课标》的热点。在小学,研究性学习广义的解释: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解释:其一,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的进行专题研究,内容涵盖了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等。其二,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或者模拟科学研究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无论哪种解释,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形态的角度来看,它包括了自主学习的课程(独立设置的课程)、追随学习者的课程(学生本位的课程)、师生共同构建的课程(随机生成的课程);从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来看,它是一种学习研究的方式而非学习方法,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即使研究成果十分幼稚,甚至未获成果,只要经历独立研究,对探索的态度和方法、乐趣、艰辛等,有所感悟、体验,这种学习就是有价值的。还应指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方式,不仅是上述三方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可以渗透到各学科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定位
走进教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这种实践离不开理性探索,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研究性学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构建,首先必须建立以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理解和目标的定位上,才能在理性指导下构建具体操作策略,否则的话,策略的构建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使研究性学习背离初衷和偏离方向,使研究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走上机械接受教育老路。
(一)认真理解小学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特征是由研究性学习性质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除“研究”这一本质特性外,它还具有开放性,包括探究过程开放,探究策略开放;交互性,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探索,相互影响。实践性,包括学生实践操作和实践应用,操作本身还应特别注意对知识的创新,对知识延伸;综合性,包括学科本身的综合和跨学科的整合。通过对研究学习性质理解,研究性学习基本特征,就可通过它的“自主”、“创新”、“实践”、“开放”、“探究”和“过程”六个方面来体现。“自主”就是把学生真正地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来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从问题提出到课题组成员组合;从指导教师选择到研究内容确定和实施;从研究成果评价及交流展示等都由学生自主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位置;“创新”就是在创设问题探究的特定情境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另外,随着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研究中出现的困难必然要迫使学生不断变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