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过去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研究性学习这个理念,所引发的教学方式转变,完全适合小学生学习和发展。*市史家胡同项红、万平两位老师开展的专题探究课已经经历了三年时间,他们总结的经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编写的《中小学校课程开发与示例》进行刊登,这项实验研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研究性学习实验以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按层次递进到六年级结束,他们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学生个人自选课题。教师整理合并学生课题,进行选题指导学生从教师整理合并的课题中再次选题,并自愿结成课题组,准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陈述;第二阶段为收集资料,实施研究;第三阶段为撰写报告,把收集资料进行综合整理,通过研讨,写出“结论”;第四阶段为课题宣读答辩,包括课题研究基本经过、课题报告,并对主要内容谈出体会。通过实验研究,他们得出了五点启示,一是学生潜能很大;二是小学生智能具有多元性;三是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发展潜能提供动力;四是新型智能理论得到了扩展和提高;五是教师的个性素质和教学水平有了全面提高。他们总结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在*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他们实验研究充分证明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实施的可行性。在*三年级学生在家养了几只小蝌蚪,天天观察生长情况,记下它的变化,学生亲眼看到蝌蚪长出小腿,最后脱掉尾巴,跳出鱼缸,变成小青蛙爬走,而后写出了《关于青蛙研究报告》。我校二年级一学生亲手操作,把蒜瓣放在碟子里加上水,进行观察,写出了发芽、长叶、收获的全过程,并且还研究了什么时间换水,用什么样肥料,并与没加肥料蒜苗进行对比,最后写出《小蒜瓣是怎样变成蒜苗的》报告。以上是在老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理念驱使下,带领学生开展的一些实验研究,证明了小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接受研究性学习,并为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研究性学习确实能体现主体教育,并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落到实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与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直觉,而是可缩性大得多的活动本身。研究性学习,通过感性操作到表象操作,从表象到理性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智慧活动;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出对问题探索过程更是必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动因,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对学生有浓厚兴趣问题,不让他研究是任何人也拦不住的,反之,一个毫无兴趣问题,即使你强迫他去探索,他也研究不出任何成效。研究性学习满足小学生学习兴趣,深化了学习兴趣,把兴趣转化成研究问题,促进了学生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学习时间,发现和开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智慧潜能。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潜能,当然也存在明显个别差异。素质教育特征就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性学习在时间的安排、问题的确立、研究视觉选择、方法的动用和结果表达,都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克服了学科课中回答同一个问题,计算同一个问题等弊端,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具有差异性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舞台;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程的实施成为教与学相互推进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和学生关系发生本质变化,师生之间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日趋平等,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不再作为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成了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