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论述,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需要;是人类进入全球化、信息化、人才竞争化的需要;是对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的需要;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通向21世纪基础新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小学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从内涵与理念上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改变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一种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教学论的视角来考察,在小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同样是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由于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框架中,研究性学习是作为课程开设的,但目前,小学还尚未建立这种课程,所以研究性学习就有了“泛指”(也称广义),与“特指”(也称狭义)的双重含义。“泛指”是指在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特指”是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与确立研究课题,自主开展探索活动,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在这里它成了一种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小学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体现出是一种课程,如许多学校开设的环境课、生活课等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例证。从学习方式来看,研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即研究专题而组织起来的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许多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都能在学科教学中用三种方式寻求问题,这三种方式是教师预测问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师生互动产生的新问题,围绕上述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索研究。从教学论的另外一个角度看,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同样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两者价值不同,研究性学习一旦进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要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无数事实表明,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动力,而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只讲“求同”,不讲“求异”;在学生发展上只讲“统一”不讲“差异”,因而崇尚接受性学习,冷遇了研究性学习,教师的牵扶和代替极大的抹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有识之士无不认为,当代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取向,应该是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于一体,致力培养“t”型人才,(林崇德《*师范大学学报》20*年第1期)。林崇德教授指出,“t”型人才的“一”是向西方教育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实践能力”,“1”是发扬东方教育传统,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统一规范、集体精神”。引入“研究性学习”,又不否定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就可以适应培养“t”型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新一代,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就可以展开“继承”和“创新”的双翼,翱翔在信息和科技的长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考查,每个儿童都是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