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出来;20*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从20*年9月1日起研究性学习,在全国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和初中开始实验。研究性学习在通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小学至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在我国台湾省,推行的新课程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作为台湾整个课程体系灵魂的“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的新课程其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彻这一理念的课程体系则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到,无论是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还是专家的论述,国家课程改革要求,都带动了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熊梅校长与*国几所小学联合开展的《开放式学习,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实验研究已经坚持了两年,今年11月5日*朋友、国内专家聚会到师大附小,师大附小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给与会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教育发展中心主要成员、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王宗敏研究员亲自主持的《优质教育研究》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和主要学习方式;辽宁省创造力开发学会自*年起,先后三次召开研究性学习论坛会,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展示会,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擂台赛,全面推动了辽宁省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研究性 学习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谈到研究性学习推行的必然性,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载体。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课程是关键的制约因素。江泽民同志又指出“综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凤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规律。”“人们思维、创造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3-9岁是创造性的启蒙时期;9-22岁是培养创造素质的关键时期;22-28岁才是创造素质的结实期。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自然成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具有创新品格和创新品质他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出大量的充分的研究,所以研究与创新密切相关,研究探索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研究探索就不可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合理的组织课程类型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等环节,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创造性见地,激发学生创造灵感,使学生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在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兼容性适合各科教学,当然综合性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比其它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鲜明。通过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