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可以形成有凝聚力的稳定的团队精神。比如说,这个学生数学好,语文不太理想,这样就产生了强项和弱项,弱项转化为强项必须在稳定的团队里帮助别人或取得别人的帮助;研究性学习,本身产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与互相抱怨,互相拆台形成了对立,变成了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其结果正像一首歌词讲的“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合作学习常常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做到课内与课外相一致,相联系。以上研究性学习的合作目标,合作条件,我们需要在完善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真正体现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
(四)启发意义构建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根据问题搜集数据,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做出评估,修正并且完善解释,这也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之一。探研性学习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除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仍然要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有意的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在中年级,综合活动课,教师的启发重点应以研究动植物为主,如,小动物中的兔子、小鸭、蝴蝶,植物中的种植、植保、收获等。教师组织学生选题搜集材料,拟出活动的小标题,写出报告,课题宣讲,甚至可以配上插图,并告诉学生,材料的搜集方式,可以阅读课外书报,访问家长和有关人士,有条件的还可以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在高年级,关注社会的问题在增多,但知识性的问题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在程序上可提供包括选题、开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实施研究、写出报告、课题宣讲、写出论文。提供搜集资料的方式是阅读课外书报,开展社会走访调查,上网搜集等等,上述工作,其意义就在于要牢牢掌握“启发”这一重要环节,而不能对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启发意义构建的策略还要发挥家长、社区方方面面的参与作用,形成强大“启发”网络,从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六大方面为启发孩子开展创新性学习创造条件,我们这里说的启发决不是代替,更不是禁锢,而是因为学生年纪小,生活底子薄而提供的必要帮助。
(五)提供基本范式的策略
如同各种课型的教学一样,研究性学习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范式,这个范式集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及方法论的体系,为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参照模型,教师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个范式就可以快捷而有效地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原理和方法。要说明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专题,不同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体现针对性、形成探究性、搞好设计性,反映体验性的系列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范式,必须全面体现“自主、综合、探究、开放”的理念。在这个范式里,“自主”具体表现为主体意识觉醒,焕发身心力量,主动投入学习,参与探究活动,在整合已知、获取新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做到自主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过程的发展是有阶段的,“问题、实践、表达”的三个阶段,就是我们提供给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范式的过程。具体讲,一是通过启发进入问题情境,启发阶段在于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展示认知矛盾冲突,焕发学生渴求、愿望和兴趣,主动做好问题知识背景的准备,确立研究课题,建立课题小组,指导制定方案,开展实践研究;二是操作研究设计实践,操作阶段是研究学习的中心阶段,它以系统实施研究方案为任务,搜集信息,研讨求索,启发学生多渠道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