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中阶段从20*年9月10日起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初中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么小学是否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呢?《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从课程结构上提出了开设研究性课程,但小学如何办,并没提出具体要求,而作为贯彻《纲要(试行)》的《课程标准(试验稿)》却明确提出来了,小学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那么,小学阶段为什么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从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世界上许多知名度很高的教育专家常常是以研究中小学教育入手的,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财富。远的不说,就说20世纪以来,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奔波不息,20世纪10-30年代,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提倡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概括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通过创立的“问题学习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步,对于达到培养适应工业化、社会化、改造自然所需人才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学科结构论”,提倡用“发现法”学习,使“发现问题”成了探究学习的源头,与此同时,*的施瓦布提出了“学科教育论”,提倡“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的理论有了新的升华。两位教育家的研究,不仅深化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更是提供了研究性学习可操作的实践模式,成为了研究性学习的雏形。这个时期的研究学习,对于达到培养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所需要人才的目的,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构建教学论”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方式加以大力倡导和推广,为达到培养智力卓越性“超群的社会精英”人才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国“多样化途径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学习”,其实质也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而完成课题的研究。特别要指出的是*专为儿童设计了探索性学习目标:培养儿童自己发现问题,主动的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让儿童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对小学“课题研究学习”课时分别定为三、四年级每学年105学时,五六年级110学时,均超过课时总数的十分之一。在我国,研究性学习从何时开始,似乎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时间。但可以肯定,在“课改”、“课标”出台之前,许多学校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探索最早的是一些中学,如*市*中学“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的实验”,*省大庆一中,*省太仓高级中学,天津市实验中学,河南省巩义二中,*省*市列五中学,*省*市九中,*市*中学,*省*一中也相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中学的“角色体验”、*市大同中学的“专题研究”、*市向明中学的“自创性研究型课题研究”、*市*中学的“综合主题活动课”等等,都为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范例。*年元旦《*教育报》在展望新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的专版上发表了张肇丰副研究员《研究性学习倍受关注》的文章;*年5月15日,《文汇报》又发表了他的题为《研究性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的论文;*年10月下旬,教育部基教司,在*省无锡市召开会议,许多代表在会上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构想;*年2月,国家教育部在(教基[*](3号)文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提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