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核心是通过课堂中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研究的重点是转变以往的教与学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注重对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只是麻木的接受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与我们《新课标》所提倡的“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同时,我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前期准备阶段(20*年9月—10月)
1、确定实验班。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略)
(二)课题实施阶段(20*年10月—2009年7月)
1、学生情况调查分析:为了更好的调查学生的原始资料,掌握学生的起点,我设计了第一份学生调查问卷,对实验班的100名学生进行了初次了解。(见附件---调查报告)
通过本次的学生调查,我认为: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解是不充分的,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这一概念。在将近两个星期的数学课堂上,我对实验班的学生渗透了“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的设想,在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一点向往的思想,我认为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的初次尝试。
2、内容实施,组织活动: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数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了尝试:
(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游戏活动。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及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玩“扑克牌”“算24点”游戏,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校外调查实践研究活动。学生数学知识获得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的,除了在课堂上、学校内,还有学校外面的生活中,因此,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生活的周围寻找数学的影子,调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例如:针对学生“零花钱过多,乱花零花钱”的现象,设计“手中的零花钱”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调查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分析零花钱的利弊,最后提出“培养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倡议和可行性方案。这一举措更大的解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当高涨。
3、学生情况调查:
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我对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