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尝试教师角色,迫使学生学会表达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考试前辅导的数学课上,我看到有两三位后进生围在一次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某道习题,我于是上前问他们有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忙?让我意外并感到不惑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仍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由?回答是: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性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讲解比教师讲的更容易理解,于是,从新课程实施至今,我坚持采用让学生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一会儿教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自己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前提是要让全班尽可能多的同学听懂。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让他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准备,字斟句酌,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反复练习。板书也是巧妙设计、精心准备。等所有学生都尝度过后,还要评出谁表现最出色(即使是台下同学听懂率较高)的几位同学,以此来激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学生反映较好。并且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现在只要上黑板讲课的“老师”步伐慢一点,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督促和批评,充分为完成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这说明学生是愿意表现自己的,他们愿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只要我们教师给他们提供机会。这样的活动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使课堂表现出“师生共鸣”的和谐气氛。
(二).用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如果非常符合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与老师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促进交流,在自然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也就达成了培养学生愿表达、会表达、善表达的能力。
1、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新授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乐学,愿学,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节中,在引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一种有效的激情导入法,首先,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歌曲《世界多美好》,同时出示教材第50页的场景图,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把看到的场景图在磁力黑板上再现出来,我和学生又一起唱了唱《世界多美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住“间隔距离要保持”这句话,因为间隔距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比较重要。最后让学生根据投影出的场景图和再现的场景图,问学生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出了今天的新课。对于这样的导入,学生很感兴趣,觉得新新颖,很有趣,因此他们很投入地学习了本节课,都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述能力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尽量动手操作。如教学利用找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