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们可以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利用做如下延伸。
(一)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
“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课本)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语文读本》与课本都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编写者对《语文读本》和课本所规定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对教科书(课本),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做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它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读。但一些教师就此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语文读本》中所有的选文在其知识含量上,训练可行性上,甚至作品的艺术性乃至学习的趣味性上,都不如课本中的选文。学习语文的知识和经验也是由学习课本的过程单向地流向学习《语文读本》的过程。然而事实是,知识经验就如同细胞中的自由水,它的运动是没有方向的;又正如虹吸管中的水,哪里低就流向哪里,可以由此及彼,也可由彼及此。并且,《语文读本》中的选文也并不比课本中的选文差。谢冕的《永远的校园》与课本选文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是纪念北大、介绍北大的文章,并且两文的语文训练要点都是寻绎作者行文思路,但两文文体不同,作者身份不同,行文角度不同,行文思路隐显不同,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先侧重性地对谢冕的文章进行详解,那么学习《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效果将会更好。先秦诸子散文单元,在精讲课本中《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再精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孔子的为人和儒家学说的基本原理。《逍遥游》由于其超常规的难度阻遏了学生学习道家学派作品的兴趣,我们应该大胆选讲《庄子)中内容相对浅显又有较强趣味性的作品以做弥补,如《庖丁解牛》《秋水》等。
(二)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的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这既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内容需要进入课程,现代人的读写范围在扩大,必然涉及以前未遇到或较少遇到的概念和非文字材料(如图表、数字),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其他学科也有听说读写要求。”因此,语文学习领域应该更为广阔,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内。语文教师应该建立“生活语文”和“大语文”的观念,大胆开拓语文生存和发展以及学习空间,包括合作开发过去一直由其他课程单独占有的空间。《语文读本》中的选文,时文占了大约50%,而这50%的选文中又有30%左右的文章涉及中学阶段开设的各种学科的知识,有:数学、物理、生物、哲学、政治、信息(计算机)、化学、地理(含天文)、历史、外语等,几乎囊括了中学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为我们将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其他学科的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也为我们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其学科范围内教授《语文读本》中有关该学科的文章,绝不是利此即损彼,损此则利彼,而是一种“双赢贸易”;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锦上添花”。它至少可以分别解决双方教师一个问题:让语文教师回避了由于专业所限而产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了让学生信服的支撑其学科重要性的有利证据。教师率先揭除学科隔膜,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观——任何一门学科都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不可或缺的席位,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们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比如学好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