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无疑,只有这种结构才有利于新教材的使用。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1.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2. 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3. 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4. 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结构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1.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 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4. 教材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主要从其它途径(例如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获取大量知识。
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它的主要理论基础。
由以上分析可见,两种教学结构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为了与前面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区别,我们把按照这种思想和目标实现的教学结构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其特点是: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1.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 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四、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