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实体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机结合。
2.通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而《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的最好材料。(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遵循有序原则,其次应遵循直观原则。(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4).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训练重点;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
3.通过对怎样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教并重”教学结构。
4.通过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不仅是教学演示的工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媒体,而且,也应当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资源环境和构建新的知识的得力助手。
5.通过对怎样延伸使用读本问题的摸索,我们形成下列做法:(1).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使两者相得益彰。(2).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使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双赢。(3).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教师,学生自己的习作,激活师生本来处于“待机状态”下的语文潜能。(4).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班会、团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水平,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5).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语文海洋里游泳。
二、资料汇集
1.理论探讨系列资料:
王兆平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崔国平 《新教材文学阅读纵横谈》
杜金鸿 《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和复习应对措施》
程如荣 《谈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杜金鸿 《定准目标提升素养》
徐建新 《新世纪、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提纲)》
徐建新 《阅读教学的指挥棒该指向哪里》
2.课堂教学模式资料:
王兆平 《诵读•揭标•激疑•研究》
顾 权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几点做法》
王玉生 《口头交际——即兴讨论》
顾 权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韩丽萍 《“把课教活”方法举隅》
王玉生 《古诗鉴赏一得》
崔业慧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胥照方 《一个形式新巧而内容实在的教学设计》
徐建新 《在不知不觉中练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