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委提高效能与优化环境情况汇报
发柳编集团和华安达工艺品公司累计实现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20.6。同时,机械制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发展。
3、一批新上项目竣工投产。按统计口径,全市2006年工业全部投产项目562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应流集团三万吨大中特出口铸件项目投 产,1—6月实现产值7.03亿元,同比增长120.1。江淮电机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扩建项目拉动企业1—6月实现产值2.93亿元,同比增长63.9。同时,源牌实业集团等企业项目投产后,也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企业自主扩张能力增强。4、一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重点直报的30户企业1—6月实现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51.5,占总量35.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8.2。迎驾酒业集团实现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51.9。庆发集团、江汽齿轮、星星轻纺、江淮电机、华润雪花啤酒(舒城)有限公司实现产值分别为2.6亿元、2.1亿元、2.35亿元、2.93亿元和2.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20.2、36.2、63.9、145.3。5、一批新增规模企业发挥重要拉动作用。由于我市不断促进规模企业上台阶,微小企业上规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一批新上的中小企业及时进入统计范围。2006年6月全市规模企业383户,至今年6月底已达到481户,新增98户,同比新增产值近11.6亿元,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约13.7个百分点,增长的贡献率约29.4。三、千方百计破“四难”1、解决人少任务重矛盾。经委机关核编20人,实有18人,内设7个科室,多数科室只有一人,每科室对应省经委3—4个处,同时承担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有关企业改革与发展各种任务,为了提高工作质量,还需要深入企业开展大量调研活动。较大的工作压力,使经委党委只有采取合理安排工作,精心调度人力,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较好地克服了人少事多的矛盾。激发了现代经委人人心思进、奋发有为、争先创优的强劲动力。他们牢记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在经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为六安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辛勤耕耘,不计得失,塑造了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2、破解经费不足难题。经委是典型的经费“三无”单位,无行政审批收费项目,无预算外收入,无存量资产收益。但经委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需要牵头组织各类会议与观摩检查,开展调研活动,与外商和企业广泛接触,参加诸多研讨、学习和考察活动,刚性支出较多,对此,又不能向企业和基层伸手摊派,只有注重节流,从节约招待费、文印费、差旅费、通讯费等一点一滴抓起,保障工作正常运转。3、解开工作手段不强的困惑。随着经委行政治理职能的弱化,有些同志曾出现过一时的困惑与彷徨,感到有时说话企业不听了,调度不灵了等等,工作比较被动。面对新的情况,经委党委以创“三型”机关和科学发展观大讨论为契机,组织全体干部研讨经委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引导经委由行政治理型向公共服务型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变指令为指导,寓治理于服务,注重协调沟通,增进感情交流,设身处地帮助企业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经委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保持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企业认上了自己真正的“娘家”。4、探索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各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现已初具雏形,分别建立了组织、划定了区域、确立了人员,落实了专项经费,并完善了对开发区的考评机制。工业园区是开发区的重要功能分区,发展势头强劲,但目前面临土地约束、环境和基础环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