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
(五)创新发展模式
各乡镇和龙头企业结合各自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 发展模式。有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协会”模式,有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有利于“产、供、销”,“农、工、贸”的结合,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互利互赢,共同打造大产业,达到1+1大于2的功效。
(六)依托企业带动
在灯盏花、除虫菊、万寿菊、苦荞、魔芋等特色产业的培植中,我县充分发挥红河千山公司、红河森菊公司、曲靖博浩公司、阿庐旅游食品公司等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知名度,延长产业链,提高生产值,使产业逐步做到做强,健康发展。
(七)做到两个兼顾
各乡镇认真做到新、老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同步推进,既注重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又不丢传统老产业。在继续抓好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的储备总量和发展后劲。
(八)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在产业培植工作中,县、乡切实把生物产业开发列入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行政主要领导挂帅抓,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成立由行政首长任组长,农、林、畜、生物产业办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物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抓规划布局,抓工作落实。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共媒发展。
二是服务到位。县、乡各级和龙头企业都配备精干高效的产业开发技术人员或生产辅导员深入到各乡镇村寨田间地头跟踪服务,技术指导,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各生产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宣传到位。县、乡狠抓产业工作宣传,全面加大产业宣传力度,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积极投身到生物产业开发工作中。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生物产业总体实力还不够强,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制约生物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全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小。总体来看,全县产业仍然小而杂,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多,虽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还小,不够深层开发需要,特色效益不明显。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够,企业生产加工吞吐能力有限,产能小,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龙头带动辐射作用有待提高。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销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链短,产品价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
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群众抗风险能力弱,企业信誉度不够高,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擅自单方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
四是群众生产科技素质偏低,科技支撑不够,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
五是产品深度开发不够,我县除烟草外,灯盏花、除虫菊等大部分生物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基本处于原料型生物产品,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六是品牌带动效应不明显,全县至今没有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生物产品,除灯盏花“千绿”等6个产品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