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三)农业科技含量偏低。
(四)农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
(五)几大产业中中药材基本没有发展,只有农民零星地种植了少量面积。
(六)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下步工作打算
第一,抓龙头,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拉动力。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抓好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
第二,抓基地,夯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有了龙头,还必须建好基地,这样才能为龙头企业均衡供应大批量的优质原料,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我区应按照龙头企业需要什么,附近基地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的原则,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企业车间式基地,订单式基地,大户、合作社连接下的规模化基地等,密切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关系,靠加工企业的能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另外,为了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关系,促进基地建设健康发展,对龙头与基地农户全面推行了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并经公证机关公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对龙头和基地的双向约束,使双方真正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了基地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抓市场,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的地方,都是开拓市场比较成功的地方。实践证明,市场也是龙头,开辟好一个市场就能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象县虾子镇辣椒市场,年交易量5000多万斤,交易额2亿多元,带起了1.6万亩的辣椒基地和3000多个贩运加工户。
第四,抓科技,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农业能否再上新台阶,最终要靠科技。从种子繁育、种植,到田间管理、采收等各个环节,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产品优质化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重点要抓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几年来,我区先后引进蔬菜良种40多个。科技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广方式的不断创新,服务功能的不断健全,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第五,抓中介,架起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为了切实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拉长、拉紧产业化链条,使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市场,达到农民、企业、政府都满意的目的。我们要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了以合作社为主的各种中介组织。依靠中介组织,把龙头企业和农户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增强产业化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以此推进产业化升级。在中介组织的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兴办专业合作社。
二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兴办合作社。
三是发展各类学会、协会。
四是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注重发挥经纪人的中介作用,把市场与农户联结起来。
第六,抓服务,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加快调整。
二是搞好土地流转。为解决阻碍结构调整的土地问题,特别在土地互换、转包、出租、反租倒包等形式,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为农业结构调整留出了宽裕的空间。
三是要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四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搞好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