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底,县委、县人民政府实施了**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建设“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的思路和目标,启动了**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简介
**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县”)是****市郊区县,距**主城78公里,地处**、曲靖、红河、文山四地州(市)交汇面上,是滇东南及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进入**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42.4%,无重工业和污染性工业,空气清新,天高云淡,水源丰富,水质清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基础条件日趋完善,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全县国土面积1717平方公里,辖8乡2镇,88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4%),主产水稻、玉米、烤烟、畜产品、果品和食用菌等,有丰富的大理石、烟煤、铁、铝、锌、磷等矿产,是全国烤烟基地县、全国奶山羊基地县,也是**47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10个文化产业特色县和**40个旅游城市发展试点县之一。**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景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和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神奇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引着众多远方的客人。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1元,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6亿元,综合收入4.5亿元。
(二)市政基础设施现状
建国初期,**县城面积为0.2平方公里,经过40年的发展,到“七五”末,扩大到1.2平方公里,年均增0.03平方公里;“八五”以来,到“九五”末扩展为2.4平方公里。近5年来的**县城得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2001年以来,城市供水:**第二自来水厂(乃古**)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县城自来水厂完成无阀过滤改造工程,日净化水量达10000立方米,年供水量为35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98%,供水管道长39公里。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投入5400多万元,完成了巴江河污染治理一期工程1965米的河道治理,县城排水管道总长达53.52千米。城市供气:现有总容量为五百立方米的供气站1家,燃气经营点16家。城市垃圾处理:投入资金 2000多万元,新建垃圾处理场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填埋场设计垃圾处理80吨/日,现实际日处理垃圾为60吨/日。市政道路:投入1000多万元,**南路延长线1.03公里建成通车;东城区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配套,招商引资,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新增城市道路33条,扩建面积13.02万平方米,全长15.26千米;**中路(县城段)改造工程于2005年4月底完工使用,现县城城市道路总里程达26.76公里。照明:新增路灯126盏,现县城城市路灯有1072盏。园林:2003年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25443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