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走致富路,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产业,带领村民外出搞运输,发展壮大运输队伍,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参观先进的农村经济生产模式、经济作物的种植管理,聘请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师挂钩定期到田间作技术指导,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全村百姓脱贫致富。党员管理按组织法进行,按季交党费,定期过组织生活、学习党的政策与党的基本知识和学习农业种养的新技术。同时,村两委班子还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经常组织村民参加县、镇举行的各种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干群关系融洽,百姓和睦共处,社会稳定,经济呈发展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误区。村民们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 要”的不良思想。一进村,部分村民开口就问:“你来这里,带多资金过来,带什么项目过来”等等,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虽然中央、区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村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队、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确实可行的一条新路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基层干部务必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宣传,逐步纠正错误的认识,消除认识误区。
(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村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
(三)“小富即安”思想牢固,“生活宽裕”受阻碍。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他们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只满足于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不善于寻求更宽裕、更高质量的生活。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和奋斗共进精神;不愿意大胆创新,更不愿意投资实施改善本村集体共享的生活环境。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严重缺乏农业知识,对农业技术知识、相关政策了解不足。平时所掌握的农技主要还是靠以往经验的累积。他们普遍对新研究的农业知识不太了解。同时大部分农民本身又不愿意通过自学掌握农技,从而导致接受农业知识的滞后。目前还普遍缺乏致富手段和能力。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部分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旱地看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