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自然村转移异地重建或分散安置后,山林和土地的管理和种植成了问题。没有转移的农民因为土地资源闲置对整村搬迁工作犹豫不决,搬迁后,对原有土地、林地资源舍不得。小块的土地和林地,不但不能为农民增收,反而阻碍了整村搬迁工作。因此,加快建立农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整村搬迁后农民的土地打包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入股农业经济实体,不但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还可以推进我县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原有的土地、林地资源流转,集约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多得。
2、要开展户籍管理探索。为推进广大农民下山搬迁,我县出台了户口迁移自由,原有权益不变的户籍管理制度。人性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了人口的快速集聚,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农民整村搬迁下山后,一部分人进城购房,一部分在中心村镇建房,出现严重的人户分离,这样给户籍管理、转移人数的统计、计划生育政策落实、选举监督等带来问题。因此,积极探索一种适应整村搬迁的新的户籍管理机制,将进城农民纳入社区管理,变农民为市民是当前推进整村搬迁工作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3、要加快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生产和就业技能是推进整村搬迁工作的重要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整村搬迁的村庄基本是高山远山和重点库区,条件差、信息闭塞,农民思想观念落实,转产转业技能缺乏,原始积累比较少。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列入整村搬迁规划区农民的培训力度,采取分层次多种类的培训方式。对整村搬迁规划区内的贫困学生,县财政要加大对学生就学困难补助力度,通过升学,促进他们转移;对没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要做好后备力量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他们毕业后实现异地就业;对年青的村内农民,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定单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要加大新型农民培训,促进他们在第一产业发展、增收。通过培训,尽最大努力提高整村搬迁规划区内农民素质,实现转移就业,增加原始积累,加快整村搬迁步伐。
4、要创新转移方式。在整村搬迁工作中,农民之间的经济条件差异大,因此,我们必须要创新各种转移方式,引导农民分层次、梯度式转移。一是要继续节约集约用地,坚持公寓式安置。在城郊结合部等地继续建设公寓式的安置用房,或统一团购城区商品房,成本价或限价销售给整村搬迁中有能力进城的农户。二是要加快中心村镇建设,引导自然村群众向中心村镇转移。重点是推进石塘、崇头集镇建设和乡镇下山转移小区(点)建设,促进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向中心本文由21世纪代写秘书网首发村镇搬迁。三是要加快旧村改造,推进农民向本行政村搬迁集聚。通过旧村改造,盘活现有的行政村宅基地,鼓励高山远山自然村整村搬迁到行政村建房,自然村拆除复垦,尽量降低整村搬迁农民建房和转移相关成本。四是建设简易房或廉租房,实现困难群体搬迁。由于整村搬迁要求人员彻底搬走、房子彻底拆除,而孤寡老人等特困群体要搬迁异地重建,仅靠其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也将阻碍整村搬迁进程。因此,必须站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重视特困群体的异地搬迁问题。县级财政要下拨一定的资金,建设农民下山转移廉租房或村级简易房,既帮助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题,又快速推进了整村搬迁。五是补助租金,逐步推进。对暂时没有能力建购新房的农户,可以采取先拆除旧房,引导他们到中心村或公路沿线从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再补助一定额度的房租和田租,通过几年的努力,再购房或建房,以推进整村搬迁、建设用地复垦。
5、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整村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能全面完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县村庄分散,搬迁村庄较多,农民原始积累少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