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村搬迁工作意义
1、加快建设惠及人民小康社会的现实。我县山多地少,村多人少,是最大的特点。加上大部分的自然村分布在高山远山和库区里,村庄和资源分散,生产生活资料十分匮乏,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自然村到目前为止仍未通机耕路,生产生活仍靠最原始的肩挑背扛,交通十分不便,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库区和高山远山群众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000元左右。要在立地条件如此差的村庄进行就地扶贫增收,成本高、效果差,因此,推进整村搬迁,是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异地脱贫,加快建设惠及全县人民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2、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自20*年以来,我县为改变城市化滞后,资源配置分散,提出突破以村为单位就地奔小康的传统思维,发挥县城盘地大的优势,因地制宜,确立一条符合本地实际、能够提升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小县大城”发展战略。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到目前为止,我县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0%。近90%的企业集聚在县城发展;80%以上的中小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全县形成了小学“一乡(镇)一校”和中学基本集聚县城、高中集聚县城的办学格局; 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就业。随着“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城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二、三产业进一步在县城盆地集聚,全县工业基本上在县城发展。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对人口的进一步集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为人口的集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进一步开展整村搬迁,推进人口集聚,是“小县大城”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生态建设的需要。我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环境十强县和浙江省生态示范县,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但是,全县800多个自然村中,一半以上都处在高山远山和库区等生态保护核心区内。由于库区和高山远山内生产生活资源十分匮乏,虽然大部分实行了封山育林,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当地留守农民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保护体系尚未健全等,致使森林火灾、偷砍乱筏、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当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推进整村搬迁,也是加快生态建设,打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需要。
4、是耕地保护的需要。随着我县“小县大城”战略的深入推进,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多,建设用地指标紧缺,耕地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而在我县各自然村中,农民个人占有房屋面积大,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民房屋空置率很高,村庄破房连片,建设用地闲置,群众手中空空,生活条件非常差,大部分的自然村俨然成为空心村,严重浪费了我们有限的、珍贵的耕地资源。因此,推进整村搬迁,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是耕地保护和人口产业集聚的现实需要。
二、我县整村搬迁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自*年以来,我县积极引导高山、远山和库区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差的农民搬迁下山。截止到20*年底,共建设下山转移小区(点)48个,实现2.7万人搬迁,占我县农村户籍人口的30%,减少了47个自然村(为实际存在的自然村)。特别是20*年我县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以来,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口和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明显,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库区和高山远山困难群众增收步伐加快,同时还带动了全本文来自县65%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异地综合开发,推动了我县“小县大城”战略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