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农村普法改进发展调研

住,既不能宣讲法律,又不能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上不得“台面”。有的村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培训时,找一个能讲一点法律的人很难,只能念念法律条款,使参学人员把学法当成开会,熬到点就算数,效果不明显。由于普法骨干法律素质较低,缺乏对农村普法工作的探讨研究,不能掌握其内在规律,因而农村普法方式陈旧,只能沿用上大课、发资料、办宣传栏、开展法律咨询进行普法宣传,而多形式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很少,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农民感到枯燥无味,认为普法是搞形式,“来时一阵风,过后一场空”。
    5、普法经费紧缺,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据调查,虽然乡镇对普法工作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是由于财政经济困难,投入还是不能满足普法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及村级财政收入渠道更加变窄,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因此,有些乡镇不得不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放在“打工资保卫战”上,故普法经费难保障。村一级普法专项经费更难落实。因而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农民居住分散,农村交通不便,农事季节性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忙于耕种,很少有时间学习,农闲时,忙于外出打工挣钱,不愿把时间耽搁在学习上。所以,普法对象很难组织,普法举措很难落实。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村普法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农民服务的。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强调“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这既为农村普法提供了发展空间,又对农村普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畏难情绪、消极情绪,立足实际,对症下药,把准时代脉膊,不断创新实践,加强和改进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农村普法教育逐步推进,推动农村普法健康、深入、持久发展。
    1、农村普法理念创新,增强普法的针对性。
    树理念,强化普治职能职责。应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积极开展针对农村、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工作来抓。要进一步确立培育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理念,由过去注重禁止性规范教育、义务性规范宣本文由21世纪代写秘书网首发传普及转变到注重对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理念的培育上来,帮助农民群众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意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引导村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规范农村普法工作,使农村普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发挥普法主管部门在农村普法中的指导、协调、组织等作用,强化其职能职责,明确其相应的通报批评权、奖惩建议权、督促检查权、考核验收权以及参与同级综治考核、文明考核、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等可操作性硬性职权,明确其相应的工作职责,解决其职能软而不硬、柔而不刚的问题,解决其地位低、经费缺、设备差、运转难等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使其在党委政府普法依法治理决策中当好参谋助手。
    重调研,抓好重点对象普法。针对农村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财税局扶贫帮困调研
       人事局劳动力培训思考
       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调研
       房管干部公积金管理思考
       乡村深化生态旅游建设思考
       财税局农业开发管理调研
       经贸局科学认识调研
       工业园区开展产业转型调研
       来料加工业科学规划发展调研
       酒店开展经营管理发展调研
     
    民管部门半年要点总结
    司法考试刑法精讲
    创建安全学院工作规划
    连锁企业经营调查
    新党员总结
    游子纪念祖国60华诞征文故乡小村
    纪念越剧百年晚会主持词
    庆国庆祖国颂
    共青团知识竞赛比赛规则
    市邮政局市场部下半年总结及安排
    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村社保试点实施工作方案
    农村饮水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
    农村低保政策实施工作意见
    农村党组织三联三促实施工作
    做好农村统计工作安排意见
    农村开展美化乡村活动实施意
    加强农村基层机构建设意见
    农村低保重新核定工作意见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工作意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