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贫帮困定点村
(一)基础建设。行政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比如:各个自然村亮化工程达50%、饮水工程达到100%、道路硬化率也达65%以上;村级组织办公场所达到500平方米,内设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在村体育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等。
(二)地理人文概况。*行政村距县城10公里,共6个自然村(*、下*、上*、*、上*、下*村,其中*、上*、下*村为少数民族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72亩,山林面积2897亩,共278户104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2人),劳动力694人(其中外出劳动力56人,从事玩具业26人,交通运输业10人,其他服务业20人),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6名)。全村劳动力输出不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较多,村民的凝聚力较强。
(三)收入结构组成。经过调查统计,20*年该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479元,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共有68户214人。全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依靠食用菌生产(花菇为主),全村20*年该项收入达300万以上,占农民总收入80%左右,有小部分收入来源于小水电投资、异地开发食用菌、运输以及水稻和茶叶种植等。
(四)集体财产现状。*村集体所有的山林面积宏大,经过多年封山育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1.林木。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村民们都自觉遵守封山育林公约,严把采伐关,林木存蕴量逐年增长,现在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5%以上。经林业局鉴定,很多林木已成材,可以进行合理间伐;2.野山笋。春令时节,*村附近的大片竹林里生会长出很多山笋,嫩爽可口,很多村民挖掘回家,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山笋菜肴,有笋干、有泡笋等。3.箬叶。还有山林生长着大量的箬叶,数量多且叶片肥厚,每年端午时节,吸引着杭嘉湖一带的客商前来收购。据不完全统计,村民采摘箬叶收入高的,一人一天的可以达到120余元。4.猕猴桃。猕猴桃俗称“藤梨”,当地的藤梨个小,软糯,甘甜,极为可口。其他还有如蕨菜、苦益菜、野草莓等野菜、野果植物资源。5.电站。*村集体所有的*水口电站建于1970年,水头落差达24米、集雨面积26.5平方公里,总装机100千瓦。村两委已将电站1996年至20*年的生产经营权对外承包,承包期为13年,每年可收取承包费1万元。
(五)自然资源概况。*村是**区的典型,山多地少。几百年来,辛劳的村民们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开辟了数量庞大阶梯式农田。山上全年云雾缭绕,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梯田展现出迥然相异的自然景观,形成独特的梯田风光。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梯田成为我县旅游景点的一大亮点,大批国内外的摄影爱好者莫名前来观光拍照,带动了村民经济的发展。天然秀美的*梯田风光成为一个美名远扬的旅游风景点。
*村是个有利于经济作物生长、地质条件好、气候适宜的地方。近年,随着我县朱村乡种植茶叶,使很多农民脱贫致富。借鉴朱村乡的发展模式,*村部分村民通过学习取经,也种植起了茶叶,并外出学习制茶技术,促进*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有关部门鉴定,本文由21世纪代写秘书网首发*村出产的茶叶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品质远胜于其他地区。
二、调查研究,摸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