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城市学生杂费免除意见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谈几点思考:

  一是实行学校收费“收支两条线”,按月上报用款计划。为加大对收费收支的管理力度,对乡镇、街道管辖的学校取消帐户,实行会计核算,成立财会核算中心,区管学校实行会计统一核算,将收费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外收费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为了保证落实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对免除学杂费资金加强管理,对学校提出明确要求,按月上报用款计划,拨付的资金在使用上要符合预算,要用于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上。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更好地落实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相关部门要制定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以财政局、教育局负责人参加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安排、布置。

  三是教育局与各校签定《治理乱收费责任书》,加强治理乱收费工作的组织保障。为了有效地开展好治理[此文章由21秘书代写网 https:///独家原创]教育系统乱收费工作,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并要求各校都要成立专门的治理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严格制止乱收费,不断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是一项复杂性工程,只有坚持“群防群治,纠建共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四是切实开展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学习和宣传。为了使免除城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学杂费这项政策家喻户晓,做好全面的学习和宣传,认真组织中小学校、相关部门开展学习,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与此同时,通过印发传单,召开学生家长会、通过电视、广播等进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板报、专栏等形式,对国家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杂费的政策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有了基本的了解,使这一国家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向教师、学生及家长宣传有关收费方面的政策法规,实行收费项目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通过校务、政务公开,统一使用收费卡等措施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五是加强城市中小学的编制规范经费预算,对各学校校长及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详细的政策培训、预算编制培训工作。积极协调政府,按要求实施城市中小学的编制规范经费预算,加大学校校长、财务人员开展了政策培训和预算编制培训,积极筹措资金以保障按计划足额拨付到位。对城市各[此文章由21秘书代写网 https:///独家原创]中小学财务管理人员编制经费预算进行培训,并提出明确要求,在保证教师5%培训费、学校取暖费后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本学期支出,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既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基本支出,解决吃饭问题;又要考虑到学校长远发展所需的重点支出,解决建设问题。

  六是把好监督关。通过明查暗访、随机抽查、问卷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掌握各校收费情况,同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代表作监督员,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确保了年度城市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及时拨付到位,杜绝出现截留和挪用的现象。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生态旅游区开发情况调研总结
       村干部作风教育因素调研
       市区教育发展调研汇报
       村公寓房建设发展调研总结
       农业发展体系建设调研汇报
       城市环境管理调研
       民政局实施行政改革汇报
       工会加强资源管理发展调研
       新农村建设文明发展调研
       征地制度发展调研
     
    党员志愿者庆祝七一演讲发言材料
    发展—永恒主题演讲
    中学冬季长跑实施方案
    乡镇干部党性分析材料
    公司民主评议思想小结
    计划生育会上主持词暨小结讲话
    农业部个人工作状况汇报
    公司经理爱岗敬业演讲
    县抗旱救灾捐赠仪式致辞
    菏泽市优化发展环境考察报告
    农民大学生培训工作方案
    城市市容环境责任管理办法
    城市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洁管理
    城市垃圾处治管理办法
    城市清理乱贴乱写乱画管理办
    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意见
    城市设施配套费使用工作意见
    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报告
    中学生辅导教学站规划建设意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