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很高的摄取重要信息的素质,而这素质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2、默读课文,记全课文的内容。
此层次侧重于对学生记忆能力,复述能力的训练。
学生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或小组、或同桌、或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试试谁的记忆力最好,复述的最精彩、最完整,如果课文过长,使用的时间就会长,也许我们会担心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并不然,一个学生复述一遍,或同桌每人复述一遍,等于又多读了一两遍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能力也得到训练,时间就没有白费。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为了表现自己,他们有意识地去记忆文中的内容,就会全神贯注的,有意注意的集中恰恰是使记忆力训练收到最佳效果的先决条件,再借助学生的表现欲,而达到复述能力训练的目的。
3、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描写的段落,让头脑中的图象更清晰。
此层次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同时也对学生的绘画、描述、表演等综合能力加以训练。
我们经常会说到我们的学生预感很差,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把语言文字作为符号储存在记忆中,而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则难以在头脑中闪现。就如同学不好英语的学生,英语单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与它的文字、读音难以合二为一,而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就学中的问题。我们对学生看到实物想到文字方面训练投入的精力比较大,因为我们力求的是借实物、学文字以应试。而看到文字想到实物方面的训练相对而言显得不够到位(也许这个训练难以量化训练效果,学生受益表面看起来是无形的),导致了学生思维面窄,预感差。年级越高能力越差。因此,要提高语文能力,就要从培养预感入手。
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图景的美,将语言文字与其中内含的实际情景合二为一,使学生读文章,有看电影的感觉,真正地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中去遨游,进而达到学生热爱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训练的方法:有目的的选择一两段文字,让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让文字描写的图景在头脑中清晰起来,然后让学生或画(如景物描写部分)或讲(如心理描写部分)或演(如情景描写部分)将文字与图像融合,达到训练目的。
当然,每个人层次不同,欣赏能力不同,因此每个人对每段文字的描写的情景,在头脑中再现的图像也不尽相同,为了保护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只要有所感觉,就要给以鼓励,使每个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在持久的训练中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三次读课文,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细读课文,看说明了什么。(即破)
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透视能力。
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要让我们的学生有听弦外之音的能力,就要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透视力”。破文,就是要让学生透过文章表面去了解其内在的真正含义。一篇文章的每句话、每段文字,作者都赋予了它特定的目的,了解这个目的,揣摩作者的用意,让学生去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便是这一步要训练的内容,其实这也就是训练学生感悟主题的能力。不同的是挖掘一篇的主题,一段文字或写作目的不能作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借这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的破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