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经贸局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业24家,许多国际和国内大企业纷纷把代表核心技术水平的研发中心转移到青岛,从而搭建出一个集研发、制造、采购、物流等于一体,辐射力巨大的产业平台。同时,海尔千万级别的制造规模,使产业链上溯和下溯无限扩展,譬如,海尔冰箱和空调吸引了三洋、广州冷机、台湾瑞智压缩机等企业前来建立压缩机总装厂,压缩机总装厂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吸引了为压缩机制造配套的电机厂、漆包线与热保护器厂等零部件厂前来“挂靠”;而这些零部件厂又吸引了五金件冲压、钢板剪切、铜材等原材料与原材料基加工的工厂前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家电为核心的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在青岛及周边地区,已形成了年产压缩机1200万台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用压缩机配套基地,塑料配套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的全国最大的家电用塑料加工配套基地,钣金配套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的全国最大的家电用钣金加工配套基地等等。
    即发模式是非典型的名牌叠加集群。全国针织行业综合实力第一的即发集团,虽然品牌还不太突出,但其制造能力却是世界级的,目前,即发年出口生产能力达到1.3亿件。正是这种世界级的制造能力,集聚了伊藤忠、东棉、丸红、三菱等国际名牌大公司前来合作搞面料和服装生产,形成了面料和服装两头的名牌集群,即发自己占据着产业链条的中心位置。即发这种把制造做成名牌进而集群名牌企业的做法,反过来可能又将加快即发品牌的成长速度。即发的这种集群模式的成功,为发展集群提供了多样的路径选择。
    中船重工模式是典型的大项目集群。中船重工作为国内最大的造修船集团,民船产量约占全国的30%。这家中国造船业龙头计划总投资100多亿元在青岛建设9个大项目。随着中船重工的“六厂四所”——武汉重工铸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武汉船用机械厂、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陕西柴油机厂、武昌造船厂以及725研究所等有关研发机构新增的科研系统集成、大型船用配套总装能力,逐步向青岛转移,一大批配套厂和科研院所积极跟进,其他品牌企业也闻讯而来。2004年12月,中海油投资17亿元的海洋石油工程基地签约,中海油有关负责人说,选择在青岛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基地,就是为了与世界级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联合,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基地。目前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修船产业群,集聚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究机构。
    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聚和发展,使青岛市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吸引力和滚雪球效应,促使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六大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青岛工业的核心力量,强势拉动着青岛经济。经过近几年的苦心经营,去年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在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50%,预计到2010年达到1万亿元。届时,石化、汽车、造船、电子、家电、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将基本形成规模,产值比重占到全市工业的70%左右。二是有效地加快了农村的工业化进程。正如杜世成所说,“青岛加快产业集群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大工业向农村扩散和渗透的过程,有力地拉动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目前,青岛的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红星化工等大企业都在本地以及全国各地农村建立了许多工业园区,新引进的内外资大项目绝大多数也建在农村,这样使农村具备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产业大军。青岛郊区电子家电、机械制造等总产值亿元以上的经济板块现已达到20多个,呈现出新的“青岛现象”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政府村民自治调研报告
       乡镇民政情况调研报告
       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形式与任务
       政府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主要作法
       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调研报告
       坚持强化检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调查…
       构建基层服务网络体系思考
       党组织单位功能与社会功能思考
       机关全体干部会议的讲话
     
    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板报墙报资料之春节
    煤矿斜巷轨道运输管理实施细则和…
    乡医疗筹资动员材料
    当前民兵军事练习存问题调研
    文体局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
    石油企业党建质量管理研究材料
    教师节庆祝大会讲话
    县长消防会议讲话
    公司办公设备管理制度
    济贸局半年情况报告
    经贸局加强经济平安管理交流
    经贸局发展经济效益交流材料
    经贸局规范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经贸局实践经济发展交流材料
    经贸局经济普查事迹材料
    经贸局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经贸局项目建设交流材料
    质监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案
    民政局产业统计整治方案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