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村(社区)干部的人数,合理设置服务功能模块,由“两委”干部分别牵头负责各块工作,采取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承诺等活动或组建党员互助组、自愿服务队伍等形式,广泛动员有服务能力的党员、青年自愿者和各类人才根据各自的特长爱好参与到综合服务站工作中来。六是村民组(小区)便民服务点负责人采取组织提名、群众推荐的方式推荐产生,尽量物色有号召能力、服务能力、服务意愿和服务资源的党小组长、村民组(小区)组长或能人担任。
(三)强化经费保障。一是落实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经费。各县(区、市)、乡镇(街道)按照创建方案制定规划,落实经费预算。同时,积极采取部门帮扶、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社会赞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创建经费。二是落实四级服务机构运转经费。各县(区、市)、乡镇(街道)两级要按照将四级服务机构运转经费(包括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党员教育管理经费和远程教育经费)按照本级财政收入比例纳入预算,其中:县(区、市)级党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综合服务站运转经费预算分别不得低于每名党员20元/年、50元/年、100元/年的标准。三是落实村(社区)干部的待遇经费。完善村(社区)民选干部待遇最低保障及动态增长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福利待遇。四是落实服务机构办公阵地。县(区、市)级党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综合服务站尽可能依托现有办公场所单独组建,尽可能设立服务大厅、实行集中办公、便于规范管理。
(四)强化服务功能。一是丰富服务项目,强化服务功能。按照“下放管理权限、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审批程序、限定服务时限”的原则,积极打破条块管理、服务资源分割的格局,将县(区、市)、乡镇(街道)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逐一梳理分类,形成“简易可行、便于管理”的服务项目丰富到县(区、市)和乡镇(街道)两级服务机构中。同时,各级服务机构要拓宽思路、创新方法,结合实际,对各类社会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丰富服务项目,拓宽服务领域。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服务功能。着力理顺管理体制,进驻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的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业务由上级业务部门和本级单位指导,考核管理由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着力完善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县(区、市)党务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所有服务项目要明确服务范围、工作流程、服务须知、服务时限等,建立健全一次性告知制、ab岗制、约时服务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服务结果公示制等管理制度,便于服务对象办事并监督;着力完善服务机构和人员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挂牌上岗制、岗位责任制、服务质量问责制、量化考核激励等考核管理制度,切实规范服务管理。三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通过总结各地经验,提出构建四级服务机构网络的指导性意见,明确硬件建设、基本服务功能设置、机制体制建设等考核验收标准,推动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四是创新管理手段,强化服务功能。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组织开发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网上办公平台,实现“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确保四级服务机构高效协调运转。
(五)强化党员参与。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特别是党员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点的建立,搭建的党员服务平台要发挥作用,必须从深层次去研究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多形式多渠道加以解决。一是推进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全面推行县乡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